為什麼說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為什麼說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叔本華


這是因為,所謂「洞察人事」,本來就有兩種實現方式:

  • 第一種是,觀察大部分人是怎樣做的,並接受和模仿它;
  • 第二種是,思考大部分人行為模式的內在原因,試圖用邏輯合理化,然後再尋找適合自己的最佳行為模式;

第一種是相對容易的。因為,我們接受的事實越多,就越容易接受新的事實。這就好比:在數學中,我們所認同的「公理」越多,推導新的定理就越輕鬆。

但這種思維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

-----

我來舉個形象的例子:為什麼 1+1=2?

絕大部分人,聽到這個問題,往往會一愣:這不是大家都認可的事實嗎?具體的表現方式有:

  1. 我小時候,父母/老師就是這麼教的;(訴諸於權威)
  2. 所有人都這麼說,沒有人反駁過它;(訴諸於多數人的意見)
  3. 1+1=2 顯然就是事實,這是公理吧?
  4. 我們證明不了它,只能先認同它,陳景潤不也才證明 1+2=3 嗎?(此處大誤:陳景潤研究的問題和 1+1=2 沒有任何關係)

只有一小部分人,才會更深入一點,去研究 1+1=2 背後真正的原因,那就是「皮亞諾公理」(Peano axioms):

  1. 0是自然數;
  2. 每一個確定的自然數a,都具有確定的後繼數a' ,a'也是自然數(數a的後繼數a'就是緊接在這個數後面的整數(a+1)。例如:1
    '=2,2'=3等等。);
  3. 0不是任何自然數的後繼數;
  4. 不同的自然數有不同的後繼數,如果自然數bc的後繼數都是自然數a,那麼b=c
  5. S⊆N,且滿足2個條件(i)0∈S;(ii)如果nS,那麼n'∈S。S是包含全體自然數的集合,即S=N。

1+1=2,其實是通過這 5 條公理推論出來的「推論」。

-----

不知道你感受到沒有,「皮亞諾公理」才是更接近於事物本質的「真理」,但大部分人並沒有這種抽象能力,於是只能先接受 1+1=2。(

甚至有不少人,不僅自己沒有這種好奇心,還會把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定義為「鑽牛角尖」

為什麼說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很顯然,會去研究並意識到「皮亞諾公理」的人,大概率是相對聰明的那一批。

這就好比計算機編程:有些人可以寫最底層的「彙編語言」,有些人可以寫架構在彙編語言上的「高級語言」 Python、SQL 等,但大部分人,只會用 Word、Excel —— 我不是說後者一定是笨蛋,畢竟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編程不是必備的技能,但是前者一定具備了相當數理邏輯能力的人,這點大家不會反對吧?

因此,內心接受「默認前提」越少,這個人是聰明的概率就越大;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是平庸的,那麼他必須接受足夠多的「默認前提」才能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

但正如發現和理解「皮亞諾公理」和「彙編語言」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需要很多知識的積累,在不算太小的年紀才能領悟,真正的、在「理解」世界運作規律下的「洞察人事」也必然需要相當多生存經驗的「積累」才能達成,是絕不可能在年紀尚小的時候實現的。如果一個人很早就自以為理解了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律,那大概率是認同了足夠多並不是顯然的「前提」,而沒有真正理解之。

從另一方面來說,在不理解的前提下,一個人認同的「默認前提」越多,他的「創造性」也就越差,行為模式上也就越容易禁錮在一個小的圈子裡,淪為平庸;而認同的「默認前提」越少,他的「創造性」就越強,也就越有可能發現全新的、合理的「世界運行模式」,從而改變人類的認知。

為什麼說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那麼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這預示著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個年輕人對世人的行為方式感到詫異和驚訝,並且與他們的交往中表現得笨拙、乖僻,則顯示出他有著高貴的品質。 ——叔本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