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教育,才可以養育出“四次讓座”的小暖男

近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轉發了一段“暖視頻”,慈溪一位四年級小學生在慈溪293路公交車上,短短12分鐘連續四次讓座,他的暖心行動在朋友圈刷屏了,閱讀量已經高達687萬。

小編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11月28日17時18分,小學生在“人民閘”站點坐上了繁忙的293路公交車。一開始,車廂內很擁擠,他揹著書包,在人群內中足足站立了十幾分鍾。大約17時35分,很多乘客在“慈溪人民醫院北”下車,他好不容易在後排找到一個座位,之後就是四次讓座:

17時38分,他第一次讓座;17時44分,他第二次讓座;17時50分,他第三次讓座;17時51分,他第四次讓座。

有溫度的教育,才可以養育出“四次讓座”的小暖男

視頻中的男孩。他的名字叫黃唯,是慈溪橫河龍南小學四年級學生說起這件事,在電話那頭,他還有些害羞。

“第一次讓座時,我剛坐下就看到一位像是剛下班的叔叔站在了我旁邊;我想,他工作了一天肯定會很累,就把座位讓給了他。不久我又有了座位,可又看見一位叔叔上車時帶了很多東西;我想,他站著肯定會很不方便,就又讓了一次,換到了後面的座位。沒過多久,公交車靠站,一位老爺爺上車;我覺得他站著會不安全,就把座位讓他坐了。後來,車上的人在不斷地上下,基本上每人都有了座位,但在又一次靠站後,我見到幾位上車的乘客在尋找位子,我就又招呼一位老人來坐。”

黃唯12分鐘讓座4次,讓的不是座位,而是一種德,一種美好的道德

有溫度的教育,才可以養育出“四次讓座”的小暖男

黃唯的媽媽自豪地說:兒子平時外表大大咧咧,其實很暖心,很願意幫助別人。“比如他早上上學前看到我被子沒蓋好,他會替我蓋好,我們一起坐公交車,也經常看到他給別人讓座,所以他做出這樣的事,我一點都奇怪。對他來說,這個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德國著名思想家叔本華說,“教育,就是施予光線和溫暖,就是夜雨的潤物細無聲”。 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要給孩子和同事傳遞正能量,引導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除了幫助學生提升成績外,還致力於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和性格養成,踐行 “有溫度的教育”。

我並不是說高壓的教育一定會帶來可悲的後果,如果教育的因果像連線遊戲那般清爽分明,教育也就不值得我們如此用心地去體驗和探索了。教育乃是一種柔性的智慧,教育者,無論父母還是老師,不但要有一顆“赤子之心”——懂得體貼孩子的心靈需求,還要有一點“婦人之仁”——儘可能地展現柔軟和慈愛:少些霸道,多些體貼;少些壓力,多些欣賞;少些憤怒,多些微笑……越是偉大的教育家或有教育情懷的學者如陶行知、葉聖陶、夏丏尊、朱光潛、胡適、豐子愷、魏書生等人,就越是擁有“赤子之心”和“婦人之仁”,用今天流行的概念來說,最好的教育者大多是“暖男”(超越性別),而基本上不可能是有著“匹夫之勇”或自以為有著“浩然之氣”的“憤青”、“怒漢”。在我心裡,“婦人之仁”對教育而言並非一個貶義詞,我願把它解釋成有著無盡耐心、不憚瑣碎煩勞、懂得寬容等待、始終溫暖和煦、永遠溫潤如玉的意思,恰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仁是個溫和柔軟底物事。”

讓我們努力成為一名“暖男”型的教育者吧。

有溫度的教育,才可以養育出“四次讓座”的小暖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