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王安石,曾鞏是撫州人,臨川文學的代表。今天小編與大家講一講曾鞏。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宋南豐(今撫州市南豐縣)人。傑出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12歲試作六論,一揮而就,言簡意賅。18歲時,赴京趕考,與隨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識,並結成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歐陽修見其文筆獨特,非常賞識。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慶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為長子,只好輟學回歸故里,盡心侍奉繼母。直至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五年,由歐陽修舉薦到京師當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理校出《戰國策》、《說苑》、《新序》、《梁書》、《陳書》、《唐令》、《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並撰寫了大量序文。

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熙寧五年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

元豐三年(1080),改任滄州(今河北)知州,途經京城開封時,宋神宗召見。宋神宗對其“節約為理財之要”的建議大為讚賞,留任為三班院勾判,隨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病逝於江寧府(今南京)。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南宋理宗時追諡為“文定”,人稱南豐先生。

曾鞏一生用功讀書,家裡藏書二萬餘卷,他一一加以校勘,至老不倦。又收集古今篆刻,編為《金石錄》500餘卷。所著文集《元豐類稿》50卷現存於世,另有《續稿》40卷、《外集》10卷宋後亡佚。

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蘇轍則用“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來概括曾鞏的學術成就。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曾鞏還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巖、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南昌市有一條子固路,也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先賢而命名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