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最惡毒的愛:他還是個孩子

近日,一則新聞在網上引起熱議

一中年男子因為使用假駕照被交警查處,罰款5000元和拘留15天。沒想到他的父母居然質問交警:“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為什麼要罰那麼重?”

這世界上最惡毒的愛:他還是個孩子

交警哭笑不得,第一次聽說31歲還是孩子的說法。

網友們看到這條新聞,樂開了花,31歲還是孩子?那大家不都還是寶寶嘛!

這世界上最惡毒的愛:他還是個孩子

在該中年男子的父母看來,他還是孩子,違反了法律,也情有可原,不應該受那麼重的懲罰。

從法律上來說,18歲就已經成年,而這個31歲的中年男子,確實一個活脫脫的巨嬰。

什麼是“巨嬰”?

在年紀和身體上已經發育成為成年人,而在心智上滯留在嬰兒階段。

這些“巨嬰”有什麼特點?

1. 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

6月18號,在某高鐵站,一女子因為未趕上高鐵,將工作人員捅傷。

這世界上最惡毒的愛:他還是個孩子

近年來,由於乘客無法按時趕乘高鐵、地鐵,打鬧候車廳、站臺的鬧劇比比皆是。究其原因,無非是這些“巨嬰”以自我為中心,沒有任何規則意識,一旦自己的利益無法得到滿足時,無視規則,甚至不惜採取毀滅式行為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種偏執的人,要去周圍的人都必須要滿足自己,卻置別人的利益於不顧,要求地球都必須圍著他轉。以自我為中心的,是無法聽取別人的意見的,並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們無法換位思考,對於別人的需求保持冷漠,只會一味強調自己的感受。

2. 敏感脆弱,抗壓力差

“巨嬰”群體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只聽好話,不聽批評。

“巨嬰”一直是生活在溫室裡,外面的任何風吹雨打都有可能將他們擊垮。一顆脆弱敏感的玻璃心,不接受任何批評和質疑,更談不上吃苦。一旦遇到困難,立刻放棄,只想回到父母的羽翼下尋求保護。

3. 孩子氣,不成熟

這類人雖然已經成年,但是所有的表現依然是個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找父母,而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沒有責任意識,犯了錯誤,只會逃避責任,不敢承擔。他們缺乏主見,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世界上最惡毒的愛:他還是個孩子

巨嬰是如何形成的?

家長事無鉅細的包辦,每個巨嬰背後都有一個有求必應、無底線溺愛孩子的父母。

對於巨嬰的形成,是父母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1. 無原則溺愛

家裡有一位叔叔,當年高考考上了一所武漢的學校,子承父業成為選擇了醫學專業。然而開學不到兩個月,由於無法適應學校生活,自作主張選擇了退學。

看到提著行李回家的兒子,原本以為爺爺會勸說叔叔,繼續上學,然而沒想到的是,在叔叔的眼淚鼻涕攻勢下,爺爺很快妥協。從此以後這個叔叔在家過上了米蟲生活,就算爺爺想法設法找關係給他找的工作,往往也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堅持兩個月。

家長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無條件滿足。他們認為如果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就是不尊重孩子,傷害了孩子。這是這樣錯誤的觀點,導致出現了“慈母多敗兒”,而孩子永遠無法“斷奶”。

對於這些享受寵溺的孩子,當他的需求無法滿足時,就會責怪他的父母,通過哭鬧甚至威脅的方式逼迫父母妥協。在他們的眼裡,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也絲毫不會感激父母的付出。

2. 事事包辦

還記得被中科院退學的“天才少年”魏永康嗎?

當初因為“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被中科院勸退。

究其原因,在於其母認為,孩子只需要專心讀書,其他的事情不要操心,將來才能成大事。於是,她不但包辦了家中所有家務,還要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臉、洗澡,甚至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她還要給兒子親自餵飯。

正是因為其母親這種事事包辦的做法,導致了魏永康失去鍛鍊生活能力的機會。

“巨嬰”的形成,正是因為家人的事事包辦,導致他們過分依賴他人,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這世界上最惡毒的愛:他還是個孩子

如何避免養成巨嬰?

所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斷奶”

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一書裡,有提到:

對0-6歲的孩子而言,他們會經歷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對細微事物感興趣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社會規範敏感期、書寫敏感期、閱讀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九大敏感期。

當孩子進入某個敏感期時,家長必須重視,及時抓住機會,因材施教,給予正確的引導,否則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這些“巨嬰”的形成,這是因為家長無視孩子的發展規律,一味寵溺孩子,卻不想這樣的愛孩子,其實就是害孩子。

1. 信任孩子

當你第一次讓孩子獨自去學校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

是不是總是擔心孩子的安全,怕他不會過馬路,怕他被壞人半路拐跑?所以,你總是擠出時間,哪怕上班遲到也要親自送孩子上學,然而安慰自己,等他再大一點就可以獨自去學校了。於是這份焦慮也傳染給了孩子,他害怕一個人走在路上,因為媽媽都覺得這條路太危險。

如果沒有信任,孩子永遠沒辦法一個人去上學。

當我們被別人充分信任時,渾身上下都充滿了能量,變得特別自信,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去完成這件事情。而當不被信任時,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原本有能力做到,反而畏首畏尾。

《西爾斯親密育兒法》提到:

真正的教育來自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信任。

要相信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嘗試。

2. 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不溺愛孩子

在生活中,做聰明的“懶家長”,對孩子來說多麼重要!

我經常看到,生活中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了問題,第一時間幫助孩子完成,有時候細微到孩子的穿衣吃飯。

這樣無微不至的呵護,直接掐斷了孩子鍛鍊的機會。當你永遠給孩子代勞的時候,他是不可能學會如何獨立自主的。

下一次,當孩子尋求你的幫助時,收回自己伸出的手,鼓勵他先自己想想辦法,試一試。第一次做不好沒關係,不要急於去糾正孩子的錯誤,默默地觀察,給予他一些支持和指導,下一次繼續試,這樣的成長會讓孩子更勇敢。

3. 對孩子放手

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陪讀父母的新聞出現。這些即將成年的中學生,在父母的保護下,失去了照顧自己的能力,衣食住行都需要父母鞍前馬後地伺候著。

愛自己的孩子沒錯,可是這種“無法放手”的愛,只會把孩子的翅膀捆住,在他們原本應該飛的年紀,馱著他們跑。

周國平老師說過:

真愛孩子就應該從長計議,使孩子離得開父母,離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這乃是常識。

當孩子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失去父母的幫助時,他就必須拼盡全力來面對這個世界。當子女可以把握自己生活時,所有父母都應該停止對他們控制。

對有些父母而言,對子女放手,彷彿是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只有讓孩子永遠依賴自己,才可以維持對孩子的控制權。

在《原生家庭》裡有提到:

在正常的家庭裡,這種控制權的交接往往在子女的青少年時期便開始了。而在有毒的家庭裡,這種健康有益的關係剝離會被人為地滯後多年,甚至永遠無法實現。

這種操控性的父母,必然會教育出“巨嬰”的孩子,因為在他們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

如果用“他還小”、“他還是個孩子”來袒護這群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唯一的結果就是毀了他們。現在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將來有一天社會會幫你好好教育他的。

在這些“巨嬰”的家庭裡,父母和孩子之間正常的關係剝離並沒有及時發生,而父母則是過度干涉和控制了孩子的人生,導致這些孩子迷失了自我。

這世界上最惡毒的愛:他還是個孩子

愛,有時候就像大樹,既遮住了風雨,也擋住了陽光。真正的愛,絕對不是溺愛和驕縱,而是給孩子自由、尊重、成長足夠的空間。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