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鐵牛文物出土後,一直放置露天不敢動,專家:真動不了

黃河被稱為是“母親河”,是孕育我們華夏文明的重要河流,得益於母親河提供的水源和土壤發展起來的中華文明,卻在漫長的歷史週期中,隨著人口的增長,環境的破壞和黃河卻產生了一些矛盾,也導致黃河現在越來越桀驁不馴。後來治理黃河也成為了歷朝歷代的重要事情。在治理黃河的諸多策略中,既有徐有貞的疏浚結合,也有潘季馴的“束水衝沙法”,至於祭祀,五行相剋等等行為更是層出不窮。

黃河鐵牛文物出土後,一直放置露天不敢動,專家:真動不了


唐朝開元十三年,鑄造的黃河鐵牛就是其中一例,4尊龐大的黃河鐵牛被安置在現在的永濟縣境內,關於黃河鐵牛的作用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說黃河鐵牛是為了穩固維繫秦晉兩地交通的蒲津浮橋,另一種說法就是說這黃河鐵牛跟五行有關係,《易經》上面是這樣寫的“牛相坤,坤為土,土勝水”,將黃河鐵牛放在黃河的兩側主要就是起到震懾黃河氾濫水患的作用。元朝末年,蒲津浮橋被毀,之後黃河氾濫,這四尊黃河鐵牛也都被淹沒不見,之後便一直沉寂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黃河鐵牛文物出土後,一直放置露天不敢動,專家:真動不了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於黃河的治理更加重視了,一系列的水電站都陸續的修建,黃河水患也在逐漸中得到了治理,沒想到這也讓黃河鐵牛重現天日。

黃河鐵牛文物出土後,一直放置露天不敢動,專家:真動不了


1988年,在永濟縣縣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發掘工作逐漸展開,在經過一年多的勘查,和定位之後,這4尊黃河鐵牛終於出現了,但是出土之後的黃河鐵牛的處置方式卻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因為在挖掘出這四尊黃河鐵牛之後,文物局卻選擇了將四尊有著1200多年曆史的文物就露天安放著,對於如此有價值的文物,卻選擇露天安放,安保問題是否處理妥當,文物又該如何保護?對於這些問題,專家們也終於忍不住站出來進行解釋,原來這4尊鐵牛有70噸重,不是不想管,而是不敢動,也動不了。鐵質文物本來就因為材質問題存在保護困難的癥結,更不用說是重達70噸的鐵牛,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最後經過慎重考慮,雖然是露天放置,但是也輔以“就地提升”的手段,將這4尊鐵牛進行原地抬升,這樣既避免了移動損傷鐵牛,也更好的對文物進行了保護和保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