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沖虛至德真經四解》卷之三感後感

來源:以武入道(ID:gh_rudao)

杞人憂天的寓言故事,人人都知道。中學課文中也收錄了,我們再來重溫一下,看能不能得到更為深入的理解。所謂寓言,就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

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摘錄古詩文的全文翻譯如下:

有個杞國人擔憂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自己的身體無處可藏,因而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又有一個擔憂那個怕天塌地陷之人的人,於是前去向他解釋,說:“天是氣的積聚,無處沒有氣。就像你彎腰挺身、呼氣吸氣,整天在天空中生活,為什麼要擔憂它崩塌下來呢?”

那人說:“天果真是氣的積聚,那日月星辰不會掉下來嗎?”向他解釋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積聚起來的氣中有光輝的物體,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麼。”那人說:“地陷下去怎麼辦呢?”解釋的人說:“地是土塊的積聚,充滿了四方空間,無處沒有土塊。就像你停走踩踏,整天在地上生活,為什麼要擔憂它陷裂下去呢?”那人放下心來,十分高興;那個為他擔心的人也放下心來。

長廬子聽說後笑著說:“虹霓呀,雲霧呀,風雨呀,四季呀,這些是氣在天上積聚而形成的。山嶽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這些是有形之物在地上積聚而形成的。知道它們是氣的積聚,是土塊的積聚,為什麼說它不會毀壞呢?天地是宇宙中的一個小物體,但卻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東西。難以終結,難以窮究,這是必然的;難以觀測,難以認識,也是必然的。擔憂它會崩陷,確實離正確的認識太遠;說它不會崩陷,也是不正確的。天地不可能不毀壞,最終總會毀壞的。遇到它毀壞時,怎麼能不擔憂呢?”

列子聽到後,笑著說:“說天地會毀壞的意見是荒謬的,說天地不會毀壞的意見也是荒謬的。毀壞與不毀壞,是我們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這樣,毀壞是一種可能,不毀壞也是一種可能,所以出生不知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來不知道去,去不知道來。毀壞與不毀壞,我為什麼要放在心上呢?”

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杞人憂天並不是笑談,並不能說這個杞國人對天地塌陷的擔憂就是笑話的。類似天地會塌陷的問題,現在、以後一直都會上演。人類對宇宙世界的探索從未停止,正是人類的不斷學習探索,才造就瞭如今的現代生活環境和科學認知,消除了很多不解和恐慌。然而即使是最前沿的現代科學,對宇宙世界、生物醫藥、地球海洋等等範疇,也只是認知了很少的一部分,說是盲人摸象並不為過。類似千年蟲,世紀末日的咒語、預言還可能反覆出現。已經有科學家預言有一天我們的地球不在適合人類生存。


第二層,那個好心人認為天地不會塌陷的認知也未必正確,地球近幾百萬年來就發生很大變化,如今的珠穆朗瑪峰腳下當年還是一片大海,當時人類可能還未出現。再過幾百萬年,人類的生存環境也有可能不復存在,或者地球毀滅,或者人類滅亡。


第三層,世外高人長廬子對天地的認知按照現代科學理解,毫無疑問是錯誤的,但是天地作為有形之物,終有形滅的那天並沒有錯。


第四層,這則寓言真正的深意在於列子所說的,類似於天地是否會毀滅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讀或對或錯,自己認為對的也未必真對,認為他人錯的也未必真錯。但是都是非常遙遠的問題,對當下的我們現實生存,並無實質影響。如果我們糾結於千萬億分一的可能性,而把這些擔憂困擾時時放在心上,不能釋懷,就是十分沒有必要了。

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其實我們的大多數痛苦鬱悶都是源自於自己莫名的思慮。正是懷著毫無必要的擔心和無窮無盡的憂愁,自擾又擾人。對這些物和事,何不保持虛靜的態度?清靜經說,“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只有寡慾心靜才能精神清靜。

一個“虛”字,一個“靜”字,蘊含著無限的深意,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唯有擴大自己的心胸,才能儘性,方能悟道。

“虛”不同於佛家的空,虛也不是無,更不是絕對的零,而是若有若無,或有或無。大概就說壇經中所云,“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後感悟的虛空。宋儒張載用氣來比喻,倒也是很好的類比。

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太極圖說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世界的事有動有靜,只有靜守本心,才能體會到大道無形,運行天地的道理。靜對應的有濁,噪,動等字。靜為躁君。清靜經又說,“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道家的“靜”也不是死水一潭的靜,而是排除了主觀雜念和紛雜現象之後的靜。沒有絕對的靜,而是動中求靜,所以名為虛靜。

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列子的思想有人稱為貴虛學派。然而,虛靜的最高境界連追求虛靜的想法、動作都要虛掉,當然也不會強加有貴虛的名稱了,所謂“虛者無貴”,所謂“夫虛靜之理,非心慮之表,形骸之外,求而得之,即我之性。內安諸己,則自然真全矣。故物所以全者,皆由虛靜,故得其所安;所以敗者,皆由動求,故失其所處。”


來源:以武入道(ID:gh_rudao)


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由於微信公共號取消了留言功能,歡迎後臺留言,或加管理員微信共同學習。

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1. 標題前須標註【以武入道】,作者處標註原作者名;

2. 正文文末請添加“以武入道”的二維碼。


“後素系列”之緣起

從天地萬物創立過程中窺探什麼是“道”------後素原創

《列子》:活著其實如此 ——“後素系列”書品

身在紅塵 心在靜虛------像列子那樣看破生死 你也可以瀟灑走一回

談生談死談骷髏,再談心靈歸宿

《列子》:活著其實如此(3) ——“後素系列”原創書品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從寓言“杞人憂天”看道家的“虛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