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杏林聖手——王清任

 

唐山杏林聖手——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勳臣,清·河北玉田縣鴉鴻橋河東村人。是我國醫學史上富有創新精神的醫學實踐家,非常重視人體解剖學,親自觀察屍體結構,並繪圖以示;臨證亦頗有卓見,創造了不少補氣行氣、活血化瘀的方劑。著有《醫林改錯》一書。

王清任自幼習武,是武庠生。青年時曾考取武秀才,系武科舉出身。後捐資得千總銜(下級軍官)。由於他性情磊落,耿直不違,在任職千總期間,目睹和經歷了晚清官場的腐敗,特別是為他自己空有一身武藝,到頭來還得花錢納粟買個小官做而煩惱,逐漸形成了“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願望,改習岐黃,以醫為業了。據說,當年的玉田縣知縣,要把鴉鴻橋收為“官橋官渡”,老百姓過橋渡船都要收費。王清任為了維護當地百姓利益,毅然為民-,堅決反對收費,結果得罪了縣太爺。縣官懷恨在心,曾唆使經王清任治過病而沒治好或死亡患者的家屬去縣衙告狀,企圖陷害王清任,迫使王清任只好遠離故鄉,在外地及北京行醫。並在後來於北京開設藥鋪“知一堂”,漸漸“名噪京師”,終成一代名醫。

王清任在二十歲時已精通古代醫籍,對古書中有關臟腑的記載產生懷疑,在行醫的過程中深感解剖知識的重要,“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否則“本源一錯,萬慮皆失。”他在研究了古代的一些臟腑書籍和圖形後,發現裡面存在著不少矛盾,於是感慨地說:“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從此,開始了對人體結構的觀察研究。

王清任30歲時,正是河北灤州稻地鎮行醫,時值瘟疫大流行,小兒屍裹甚多,王清任路過墓地,見到被狗拖咬的屍體內臟外露,他不嫌臭穢,每天清晨都去觀看小兒屍體,連續10天觀察了30多具,發現與古書所描繪的臟腑圖形有不符之處。此後他在奉天和北京三次去刑場偷偷觀察刑屍及其內臟,以瞭解人臟腑結構。

有時,王清任沒有屍體供解剖研究,就解剖家畜,他也是我國解剖史上第一個做動物解剖實驗的醫學家,為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1830年,王清任將42年間實地所見繪製成《親見改正臟腑圖》,連同他的臨床心得及其它有關的醫學論述,著成《醫林改錯》。該書刻版刊行於世的第二年,王清任逝世於北京友人家中。

唐山杏林聖手——王清任

《醫林改錯》一書3萬餘言,有圖譜25幅,自創新方31個,化裁古人婦產方劑2個。全書共分上、下兩卷。

上卷載有“古人所繪臟腑圖形”和王氏“親見改正臟腑圖形”,並從解剖和生理學角度撰寫了“會厭左氣門右氣門衛總管氣府血府記”、“津門津管遮食總提瓏管出水道記”以及“腦髓說”、“氣血合脈說”等。記敘其通過屍體解剖觀察所見,糾正古人對臟腑解剖和生理功能認識上的某些錯誤。並闡明其“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和“治病三要訣,在明白氣血”的學術觀點。

上卷中還包括“方敘”以及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所主治等篇,主要論述瘀血形成的病理和瘀血證治,並分別創制活血化瘀新方劑。如治療頭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創制通竅活血湯、加味止痛沒藥散及通氣散;治療胸中血府血瘀諸症則用血府逐瘀湯;治療肚腹血瘀之證則用膈下逐瘀湯等,為治療人身不同部位血瘀病證提供了新鮮經驗。

本書下卷主要是論述王清任運用祖國醫學氣血學說對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小兒半身不遂、癱痿、瘟毒吐瀉轉筋、抽風、痘疹、女子不孕、難產、痺證、癲狂、癇證等50餘種病症的臨床醫學理論認識和診治經驗。特別是著重介紹了王清任結合不同病症的病因病機特點而創制的活血化瘀方劑,諸如補陽還五湯、止瀉調中湯、保元化滯湯、助陽止癢湯、黃芪桃仁湯、黃芪赤風湯、黃芪防風湯、急救回陽湯、解毒活血湯、通經活血湯、會厭逐瘀湯、身痛逐瘀湯、癲狂夢醒湯、少腹逐瘀湯等,大大豐富了祖國醫學瘀血理論和活血化瘀法的臨床實踐。該書除了記述他對人體解剖方面的貢獻外,用了更多的篇幅論述了他對氣血為病,特別是氣虛血瘀症的診治經驗。書名為《醫林改錯》,內容實質確屬關於瘀血和活血化瘀之專著。

唐山杏林聖手——王清任

由於王清任所處歷史環境受封建社會的強烈束縛,他所觀察的人體臟器解剖記載存在著許多錯誤,故後事醫家對此褒貶不一,爭議頗大。但客觀來說,他不失是中國醫學史上一位有膽有識、具有革故鼎新思想的傑出醫學家。他繼承並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醫藥學,特別是血瘀論及活血化瘀治法的研究,從理論到實踐均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稱為活血化瘀名家。目前,對“血瘀”和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已引起了國內外醫學界的普遍重視,形成了獨特的醫學體系。因此,王清任被公認為是活血化瘀派的代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