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澤東在北京(六)

毛澤東在法源寺為恩師守靈

1919年楊昌濟積勞成疾,終於病倒。他先住在西山療養,12月初病情加重,由西山轉入北京德國醫院住院治療。

毛澤東第二次來京,得知恩師病重住院,幾次到醫院探望。楊昌濟在重病中仍不忘毛澤東。他致信時任廣州軍政府秘書長、南北議和代表的章士釗,推薦毛澤東和蔡和森。信中說:“吾鄭重語君,二子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用二子。”

青年毛澤東在北京(六)

章士釗教育家、政治家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溘然長逝。毛澤東悲痛萬分,與楊開智、楊開慧兄妹共同料理後事。楊昌濟在法源寺停靈,毛澤東在寺內為其守靈多日。

青年毛澤東在北京(六)

法源寺

1月22日,蔡元培、章士釗、楊度、黎錦熙等與毛澤東聯名在《北京大學日刊》發出啟事,公佈楊昌濟病逝的消息,介紹他的生平業績,併為其募捐:“楊先生操行純潔,篤志嗜學,無意於富貴利達,依薪資維持生計。為撫卹遺孤,請諸知交概加賻助。”1月25日楊昌濟在京友人在法源寺設祭追悼,許多人送了輓聯。蔡元培的輓聯中寫道:學不厭,教不倦,本校失此良師。語言不多,卻概括了楊昌濟勤奮的一生。

1920年末。毛澤東與楊開惠在長沙結婚。10年後楊開惠慘遭反動軍閥殺害,關山遠隔的毛澤東聞訊後痛苦萬分:“開惠之死。百身莫贖。”

有“京城第一古剎”之稱的法源寺在原宣武區南橫西街以北。法源寺始建於唐代。

青年毛澤東在北京(六)

法源寺地理位置示意圖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春,唐太宗李世民率軍親征高麗,他將幽州作為兵馬糧草集結地。當年冬天返回幽州時,為悼念陣亡將士,下令在幽州建造一座寺廟,命名為憫忠寺。寺院的建造拖延了幾十年,直至女皇武則天登封元年(696年)才建成。

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譭棄天下佛寺數千處,遣散僧人數十萬,史稱“武宗滅佛”,憫忠寺成為幽州地區僅存的一座寺廟。然而公元882年的一場大火,幾乎將憫忠寺毀於一旦。

十年後,駐守幽州的節度使李匡威重建憫忠寺,並增建了一座面闊七間、上下三層的憫忠閣,在幽州城中倍感雄偉,留下了“憫忠高閣,去天一握”的民諺。

青年毛澤東在北京(六)

憫忠閣

遼代,由於天災人禍憫忠寺多次毀圮,又多次重修。遼清寧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時憫忠寺被毀。遼鹹雍六年(1070年)奉詔修復,改稱大憫忠寺,基本形成了今日的規模和格局。明正統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師募資進行了修茸,易名為崇福寺。

滿清立國後,朝廷崇戒律,在該寺設戒壇,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應詔再次整修,竣工後乾隆皇帝親自來到法源寺,御書“法海真源”匾額,此匾現仍掛在大雄寶殿上,並在寺內寫下了“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稱頌了法源寺為京城第一古剎的地位。

青年毛澤東在北京(六)

大雄寶殿內御書“法海真源”匾額

清代皇帝對法源寺極為重視,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都為寺院題寫過匾額、對聯、碑文。現在的法源寺格局仍保留著清代重修後的樣式。

清末民初法源寺成為北京最大的停靈寺院之一。戊戌六君子被殺後,譚嗣同等曾停靈法源寺內。

法源寺還以花事著名,早年是海棠,後來是丁香名冠京城。清代的宣南詩社經常來這裡賞花,康、乾以後詩人的詩集,有不少有關法源寺花事的詩。林則徐、紀曉嵐、龔自珍等都曾留下過足跡和詩篇。當每年春末幾千株丁香盛開時,這裡是一片香雪海。1914年,法源寺曾舉辦過百人賞丁香詩會。1924年4月詩人徐志摹曾陪印度詩人泰戈爾來寺賞丁香。

青年毛澤東在北京(六)

法源寺內丁香花

新中國成立後,對法源寺進行過多次修繕。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在1956年就將中國佛學院設於寺內,1980年又於寺內建立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使之成為佛教文化與佛學研究的中心之一。

走進法源寺,頓覺靜寂肅穆、清幽古樸。這裡古木參天,花木扶疏,灰磚青苔,窗明几淨,彷彿寺院內的一殿一宇、一磚一石,無不被歲月刻下深深的年輪……

1920年4月11日毛澤東完成赴京使命,離京經上海回湖南。

毛澤東再次到北京已是29年以後。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乘火車到北平,當日晚他住進了香山雙清別墅。那時解放戰爭勝利已成定局,中國的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也進入了更輝煌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