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故事结构上的几处硬伤

《长安十二时辰》看到20集了,就截止上述进度展现的故事情节,说说个人看到的几处硬伤。

一、佯攻的狼卫

故事的起源,是西域传来狼卫可能危害大唐的消息,然后发现有人试图一次性入关15名胡人——这才引出崔六郎卧底被杀,确认已有15名狼卫入城后失踪的危机待解。

而从后续情节得知,这15名狼卫之前,已经悄然入城了超过50名以上的狼卫随龙波另居隐秘院落,最后这15名狼卫纯粹是为了行动当天分散靖安司视线的佯攻部队。

而从后续李必对话里又说,若这15名狼卫若是找胡商走私入关就很难查到;正是因为找了有做暗桩动机(给兄弟立功)的崔六郎才被发现和跟踪。

那么,既然这些已经准备牺牲的佯攻狼卫已经是弃子了,如果继续用之前成功的方式悄悄入城后、再在狼卫首领曹破延的带领下杀将起来,不是对长安城的打击效果更大、吸引靖安司等安保部门注意力的掩护效果更好?

让最后这15名狼卫行踪暴露的结果,是被轻易扑杀——如果第一轮没有驼铃示警的失败,崔器完成突袭的话,曹破延被一并扑杀,则靖安司开局的大捷了,佯攻狼卫对后续龙波行动就再无掩护效果了。

事实上,即使有了崔器的扑杀未绝、和后续的张小敬二度追杀,之前被牺牲的14名狼卫及行动也都没有实现佯攻的多少效果,仅仅是为了展开本剧故事提供了垫脚石而已。

这种硬伤,在好莱坞的名片《印第安纳琼斯》第一集里也出现过——就是印第安纳琼斯不去找法柜,纳粹也根本找不到法柜,琼斯也不用去夺、毁法柜,故事也就不需要那么惊心动魄了。

二、靖安司的内鬼

刚成立几个月且只有几十人还是李必亲自挑选人员的靖安司里有内鬼,本就匪夷所思。

若说这内鬼是右相的(比如至今行为飘忽的姚汝能是右相暗桩的嫌疑就最大)、或者是皇帝或哪个王子的(如徐宾的暗桩嫌疑),还情有可原,毕竟这些大佬的势力深厚人脉广,欺瞒过李必安插暗桩还是可能的。

但陆三这种龙波的暗桩能进来就很诡异了。

首先,望楼及暗语系统是靖安司能高效运行的重要法宝,其暗语系统属于高度机密,无论是暗语系统被破译还是传令系统可能的误传误导,都足以让靖安司死无葬身之地。

可偏偏传令兵里就有陆三这种暗桩,而且不是权利系统相互倾轧的对手暗桩(那种危害性相对较小),而是龙波这种就是于大唐你死我活势力的暗桩。

即使到20集时已显露龙波背后的支持人物是谁,以其对外显示的能力和地位,也无法操控何执政来让李必接受一个暗桩吧?

三、张小敬的职位和作用

前面开篇时,张小敬出场的身份介绍是前长安不良帅,随后几集内容涉及时也是在做长安不良帅的行为和事迹。

但到十几集时却变成万年县的不良帅了。

这里可能属于前后不统一的文字错误,估计是怕很多人不了解长安城与紧邻的长安县的地理、人文关系,后期改动时的疏漏吧。

而张小敬查案的手段,也看不出太多的高明。

入手是从崔六郎的只喝粥的习俗解剖出长安舆图,再追查舆图、追查油料、追查恩客牌等等,都只是跟着线索走,而不是跟着犯罪思维的需求走。

因此只能亦步亦趋的紧追不舍+总是功亏一篑(这点日系罪案故事里的警察也常采用这样勤劳+无礼的侦破方式)。

而李必这样观大局的人,除了在开始问崔器长安城有多少可被狼卫攻击弱点时表现出大局观外,也时一味的信任/等待张小敬、用不断给张擦屁股的方式去支持,而不是从大局高度去预判、预设来引导侦破进展。

另外,若没有崔器不狼一击不中的失利导致崔六郎被杀,就没有张小敬出场的机会——那么徐宾冒着毁掉大案犊术信誉而私选的张小敬,无论是什么目的,又怎么实现呢?

四、大案牍术

大案犊术,配合望楼、暗语系统、狼烟追踪,简直就是对应堪比现代安防上的大数据、天眼、量子通信、人脸识别这样完善的系统。

这样的系统从创建到完善、运行,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发挥出媲美千年后技术水平的能力,那么这几个月里徐宾应该是非常忙碌的。

但徐宾居然还有研发竹纸技术的时间、精力,还能维持那么大规模的作坊——而最恐怖的是明察秋毫的李必这种人对手下主事的副业居然一点都不—知—道!

所以,让大数据这种概念的技术出现在古代故事里,不管如何包装,结果还是很突兀的,与当时的其他情节就很难不冲突了。

当然,这种精密的系统能高效的最基础需求就是数据的准确,一旦个别数据不准确(如入城延州墨料到底是15桶还是300桶),整个大数据的基础就崩溃了。

同样,量子通信一样的暗语系统不管多难破译,一旦传令兵被暗桩了,也就无用了。

~~~~~~~~~~~~~~~~~~~~~~~~~~~~~~~~~~~~~~~~

以上,是《长安十二时辰》看到20集时发现的一些故事结构上的硬伤。

虽然故事整体上,美工很棒,节奏也把控的不错,但这些故事基础上的细节不扎实,这个故事就容易虚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