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對漢代音樂文化發展的貢獻

漢武帝,是一位極具音樂才情的帝王,他在音樂藝術上有著卓越的成就。但是由於其在位期間,各方面政績顯著,尤其是他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使得人們往往忽略了他在音樂藝術方面的才情與貢獻,殊不知,漢武帝也是漢代音樂繁榮的重要推動者。

漢武帝對漢代音樂文化發展的貢獻

漢武帝善於創作音樂

首先,他喜歡音樂,而且善於創作。《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作有《白麟之歌》《寶鼎》《天馬之歌》《芝房之歌》《朱雁之歌》《交門之歌》等。另據《漢書·孝武李氏傳》記載,漢武帝還作有《李氏歌》和《悼李氏賦》等。從他寫的這些作品可以看出,武帝其實是一位非常感性的人,善於通過作歌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情感真摯,不拘泥於現實,隨性而至,充滿不羈之感和昂揚之態。然而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灑脫,使得世人對他多有議論。尤其是他與李氏的愛情,更是經常為人們所提及。那麼,漢武帝與李氏的愛情,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呢?漢武帝作為皇帝,本不缺貌美如花的妃子,為何獨獨對李氏深切感懷呢?筆者認為,他對李氏的愛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始於外貌,忠於人品,陷於才華。李氏與皇帝的相識源於她的美貌,但讓皇帝在她去世後仍然念念不忘,卻是源於她的才情。李氏出身於樂工家庭,常年的耳濡目染,使她不同於一般人,美貌兼具一定的音樂才能,使她能夠與武帝把酒共歌。再有,李氏是一個深諳皇帝心理的人,她雖然備受武帝的寵愛,但她卻也知道這種愛是建立在一定美貌之上的,一旦"色衰"必然導致"恩絕"的下場。因此她在生病的時候,堅決不以病容示帝,為的就是在漢武帝心中永遠留下自己最美好的形象。

漢武帝對漢代音樂文化發展的貢獻

事實證明,李氏的選擇是對的。在她死後,武帝心中想起的仍然是她美麗動人的形象,對她充滿了深切思念。這個故事表面上反映的是"王子"與"灰姑娘"或"麻雀變鳳凰"的故事,但實際上卻表現了武帝對於知音的渴求,作為一個具有一定藝術素養的皇帝,是極其希望有一個志同道合的人與他在閒暇時刻把酒言歡的。美麗大方、善解人意,又具有一定音樂素養的李氏的出現,恰好迎合了他的需求。他們在音樂中找到了彼此的契合點,達到了心靈上的共鳴。因此,李氏的去世讓他感覺到失去了一位知心人,就像是襄王夢一場,久久不能忘懷。

漢武帝對漢代音樂文化發展的貢獻

漢武帝重視音樂人才

其次,漢武帝不顧世俗的眼光,重視音樂人才,將出身於樂工家庭的李延年封為協律郎,主管樂府。李延年,父母兄弟皆為職業的音樂藝人,他從小就受到藝術的薰陶與教育,多才多藝,既能唱歌,又會跳舞,歌聲悠揚動聽,深受武帝的喜愛。李延年被武帝賞識,封為協律都尉後,大展自己所長,結合自身特殊優勢積極響應武帝的號召,大量收集民間音樂並進行整理、改編和再創作,這對當時民間樂舞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李延年還為以司馬相如等為代表的漢賦大家所作之賦配曲,共同服務於樂府。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郊祀歌》十九章,用於皇家祭祀樂舞。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善於創新,不侷限於漢族僅有的音樂,還利用張騫從西域帶回的《摩訶兜勒》編創了28首新樂,用來作為軍樂。可以說,漢代樂府的興盛以及音樂風格的形成與李延年有著密切的聯繫。那麼,李延年為什麼能夠取得這樣大的成就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就其本身來說,他有真才實學。出身於樂工家庭,自幼受到音樂的薰陶讓他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性知音、善歌舞。除了父母兄弟皆為職業藝人外,還有一個難能可貴的外部條件:據史料記載,李延年是中山人,中山在現在的河北定縣、唐縣一帶,戰國時是中山國,漢高帝把它作為一個郡,文帝又把它作為諸侯國,而這個地方是有音樂傳統的。在平陽公主府上,李延年為皇帝唱了一首《傾人歌》,使得皇帝被他的音樂所感染,這次表演的目的雖是為使他的妹妹能引起皇帝注意,但也是他音樂天才的一次展示。

其二,李延年懂得抓住機會。在武帝滅了南越後,他投其所好,進獻好聽的音樂以此來祝賀。武帝聽後十分有感觸,大力讚賞。當然也不排除他的妹妹李氏所做的努力。除此以外,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漢武帝能夠識人善用,敢於打破世俗重用優秀人才。正是他這種博大寬宏的胸懷與氣度,使得一大批像李延年這樣具有優秀技能的人才得以重用。

其三,漢武帝能夠審時度勢擴建樂府。樂府始建於秦,擴建於漢代,現在已經成為音樂學界的共識。最直觀的證據當屬1976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出土的一個錯金鈕鍾,鐘上刻有"樂府"二字,可見樂府不是漢代首創。漢武帝"立樂府"說始於班固。《漢書·禮樂志》記載:"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班固的敘述說明樂府乃武帝時創立,是用來體察民情,反映自己政績得失的。關於班固的這種說法,後人也曾沿用,比如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還有宋代編寫《樂府詩集》的郭茂倩,他們都曾在自己著作中沿用班固的這個說法。這實在是令人費解。

漢武帝對漢代音樂文化發展的貢獻

樂府存在的真假性

樂府其實在秦時或者說在漢初就已經存在了,而班固卻要說在武帝時才有,還得到許多後人的認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關於這一疑問,在"樂府鍾"沒有出土之前,學術界就已經有人提出來了。以近現代而言,主要以劉永濟、蕭滌非、王運熙為代表,他們分別在20世紀20、30、60年代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樂府應該是出現在漢武帝之前的,但究竟是不是秦代創立的還沒有人能夠給予明確的說明。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樂府鐘的出土,楊生枝認為,班固所說的漢武帝"乃立樂府",絕對不是後人所說的"始立"之義,而是包含有重建、擴充的意思。之後也有學者陸續發表自己的觀點,大多是否定漢武帝立樂府之說。筆者認為樂府鐘的出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解決了樂府"始立"的問題,明確了樂府出現於武帝之前,但由於所處環境、背景或是人文地理的差異,人們對於班固所說的"乃立樂府"產生了歧義。

漢武帝對漢代音樂文化發展的貢獻

樂府在漢初就已經存在,且惠帝、文帝、景帝時也一直在延用。結合武帝時立樂府的盛況,筆者認為,班固的說法帶有刻意強調之意,強調武帝對於樂府的重視,強調這一時期樂府的不同之處。畢竟樂府確實在武帝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其規模聲勢都是以前所無法比擬的。樂府在武帝之前只是一個掌管俗樂與雅樂的音樂機構,而到了武帝時期,樂府的職能擴大了,除了掌管雅樂俗樂外,同時還成為一個集樂器製作與管理、俗樂採集與整理、音樂改編與創造、郊廟祭祀以及其他娛樂歌舞為一體的專職的音樂機構,規模巨大、內容豐富、分工明確細緻。

漢武帝對漢代音樂文化發展的貢獻

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漢武帝其實是一位極具音樂才情的帝王,他不僅是一位具有政治家眼光、領導者霸氣的皇帝,同時也是一位具有藝術家才情的才子。他生性豪放,充滿不羈之感、浪蕩之態,也正是由於他的這種性情使得他在音樂藝術上大放光彩。他善於創作,敢於表達,因此其歌曲多給人以磅礴之態;他知人善用,打破世俗,成就了一代平民音樂家李延年;同樣也正是他的這種開放之風使得許多像李延年這樣的平民才子可以大展所長,造就漢樂府的傳奇;他雖豪放但也莊重,重視禮樂,鞏固國之根本;他雖莊重但也長情,其與李氏的愛情佳話已流傳千年。《沁園春·雪》中曾這樣評價漢武帝:"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他認為漢武帝擁有偉人的氣魄與胸懷,但卻缺乏內在的文藝氣息;外在形象十分高大,內裡卻略有欠缺,從而為他感到惋惜。後人也許根據這句話對漢武帝產生了片面的看法。然深究歷史事實,我們看到的則是一位極具音樂才情的帝王。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就如蘇軾一首詩所描述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由於關注角度的不同,人們對於同一件事物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漢武帝在政治方面的雄才大略使得其在歷史上大放光彩,人們往往過多地去關注他最為突出的一面,反而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修養。因此,筆者認為十分有必要為其在音樂上的貢獻正名,還原一位雄才大略且不輸文采的帝王形象。

參考文獻

《漢書》

《沁園春·雪》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