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記憶,回村


兒時的記憶,回村

爺爺的村子離縣城20多里,途中經過四個村子。

那時候的路都是土路,能過兩輛馬車,還算是寬敞。爺爺的村子需要翻一座溝,那座溝的路是羊腸小道,而且還陡峭,人和牲畜走都費勁,馬車是根本不可能通過的。

每一次回村,要麼騎tu gu,要麼就是“11”路——徒步了。

途經的第一個村子是桐腰村,村口有一顆核桃樹,粗壯枝葉繁茂,夏日裡是棲息的好地方。徒步回村的時候,那顆核桃樹就是第一個歇腳處。暑假裡,核桃樹對面的地裡種的西瓜,爺爺經常會帶我吃用來消暑,驅趕疲憊。同在一條垣上的人,鄉親們總是大方豁達,切開西瓜不太好馬上再切一個,一般也不稱斤,種瓜的都會說,你就看著給吧。

第二個村子是尖尖村,大多人住的隔著一條溝,沒有什麼特色之處,但是路旁的杏樹記憶深刻,夏季你可以隨便去摘,沒有人去呵斥的。

第三個村子是謝悉村,村口有供銷社,每個村子小到柴米油鹽,大到化肥農具都會到供銷社去買。謝悉村還有最有特色的是謝悉廟,謝悉廟,始建於宋朝,距今上千年。謝悉廟是皇天后土廟,是用來祈求雨水、祈求豐收子孫滿堂的場所。

兒時的記憶,回村

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還組織我們到謝悉廟參觀。那時候謝悉廟還沒有衰敗沒落,廟裡全是木質建築,卻沒有用一根鉚釘,結構奇特令人歎為觀止。傳說謝悉廟是魯班所建,在就要完工之時還差一根橫樑,魯班折下一根蒿草吐一口唾液就變成了一根大梁!前輩們還說你進廟之後不是故意找尋可以一眼看到那根用蒿草變得梁。

傳說是美好的,小時候我對謝悉廟充滿敬畏,就是那一次參觀我進到裡面一次,之後回村路過都是遠遠看著行注目禮。再後來謝悉廟遷址錦屏山,還原之後的廟能讓人想到古人的智慧和才幹。

最後一個村子是郭家嶺,郭家嶺對面就是爺爺的村子。

在西溝邊最容易想起冬天,爺爺先抱來一些蒿草乾柴,然後點著取暖,感覺就像是為打一場戰役而提前做準備,路曲折窄小,下了溝風大凜冽,所以需要一鼓作氣去翻越。

回村一直留在記憶裡。

每一段路都會留下遺憾,留下美好。人生,就需要不停翻越,就像那座溝,翻越過後就是家,就是愛。

面對眼下這場疫情,我們必定會翻越!因為我們從來不缺少勇氣和愛!


兒時的記憶,回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