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常識說話

用常識說話

網上看來的照片,因為疫情,人們都宅在家裡不出門,這隻加拿大的熊,看不到人出來,感到奇怪,爬到這戶人家的玻璃窗上,向裡窺視。


疫情在怎麼改變人們的生活,這幅照片可以是一個有趣的例證。


01


最近一段日子,越來越覺得不想說話,不知道說什麼好。


每天看各種自媒體上的沒有理性的傻話瘋話,常常覺得這個世界瘋狂得無法忍受,覺得活在這樣的世界,真的該死。


我就好奇,那些人的腦子裡,真的還有良知嗎?如果,他們還能被稱之為人的話。


我總覺得,這充斥著這樣的思維的人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


這是我感到特別悲哀的地方。


童大煥寫有一篇文章,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很長時期以來,中國的言論上空充斥著甚囂塵上的民族主義情緒,到處都是自己如何如何的厲害,別人如何如何的衰敗無能。

一場曠世大疫,如一瓢冷水,瞬間暴露了我們巨大的短板,但很多人還是視而不見,不願意在現實面前醒來。甚至對一切清醒、理性的聲音成群結隊地組團咒罵。

古今中外,極端民族主義都是國家最危險、最大的敵人,他們打著愛國的旗號,幹著禍國殃民的勾當。不承認自己的弱點,不承認別人的長處。”


02


昨天一天,就讀到了兩篇文章,讓我覺得還能喘口氣。一篇是秦暉的演講:


秦暉:為什麼這兩年來有很多異常的事情發生?


還有一篇是《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金融時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


《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


還有一篇是王辰院士的講話,關於群體免疫。


不管怎麼樣,這些人說人話,理性,是人的思考,而不是那些腦子進水了的胡說八道。


當然,也有人對王院士的話有異議:


昨天王辰院士的話刷屏了,我潑點冷水。

他說到幾個問題:

1)加強科技投入。武漢的P4實驗室全球有幾個,這次疫情出現就啞了火,研究所所長更是站在輿論潮頭。還有那個疫情直報系統又是幾十億,臉被打的啪啪響。我看不是投入多少的問題,是如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投入產出不成比例。

2)抗疫是一場持久戰。拐彎抹角的想表達什麼?你就直說無症狀患者到底有多少,有沒有這個檢測能力。老百姓自然會加強防護等待群體免疫。還是嘲笑英國的群體免疫現在不好說出口。

3)抗疫到現在才發聲,有人把這樣的專家叫冷靜,客觀,理性。我呸,現在說什麼都沒有風險,說錯說對都留個全乎身,這叫沒擔當雞賊。


03


昨天看到一個營銷號,說自己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因為不能忍受兒子冠夫姓,所以憤而離婚了。


我一向對所謂的女權主義者敬而遠之。覺得她們中的一些人,是偏執狂。和偏執狂講道理,近乎偏執狂。


看到有人說的一段話,大概和我的認知差不多,轉錄到下面:


看到啥就聊點兒啥吧:


1、很多女性以為是男性做主的事兒,其實是生產力做主的事兒。

比如父權體系,比如婚姻制度。

它不是陰謀論憑陰謀即可得之的產物,其實誰都沒有那個能力。


2、婚姻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經濟制度安排。

各種文化、宗教發展出來的諸如愛情、忠誠等價值感是對其無法更改的剛性試著做出的軟性、約束型對沖。


3、妾媵、或多妻制度不能簡單地歸罪於男性對女性的制度性壓迫。

它是父權體系內部的階級壓迫,壓迫女性的同時,也近於等量地取消了同樣多男性的婚配機會。它的表象是性別壓迫,但實質上是階級壓迫。


4、女權終於興起是基於生產力的進步和生產工具的轉換。它沒有生髮於古代不是因為古代女性們傻,也不是基於她們的不自明。


5、所以,把女權革命僅視為一種女性自我認識的革新,自我主觀性的革新,來僅僅試圖完成制度上的一點貼補和改革,這種革命是帶有很大欺騙性的。

而藉著技術革新可完成的生產角色替代,藉著知識普及所能完成的知識創造角色的替代才是其可能成功的根本。


6、而現在的女權覺醒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本社會中女性所擁有的消費權,而非生產權上,這種覺醒本身含有著消費主義的誘導與欺騙。


7、上面六條還是為了重申,女權始終對應的不是男權,而是父權。


8、把體制性慣性的結果,完全歸罪在自己配偶或愛人這個個體上,是極其愚蠢的事。

愛有時是一種拯救與陪伴,不能認識到個體在制度下的渺小,不能認識到,哪怕對方是一個男性,跟自己一樣也受困於個體的受支配性,不能理解父權制度對對方與自己同樣造成的束縛與壓迫,因制度性的忿怒視個體為寇仇,是自毀的行為。


9、可人類面對矛盾始終會借用“製造敵人”這種蠢辦法。

把社會制度性問題拉到個人情感內部來解決,跟宗教信奉者,把客觀世界問題,非要拉入社會層面來解決,又有什麼不同呢?


用常識說話


03


我在想,我要不要停下來,不說話,看看能不能把日子過下去。


說話太難了。尤其是夾在一群神經病中間。


看到一段話,覺得很有道理:


70年代有個學者,做了個研究,名字忘記了,他研究的結論是,如果有兩個意見相反的人,如果他們都是追求真理並坦誠勇敢的,那他們的分歧會是暫時的,他們交談越多,思辨越多,溝通越多,分歧就會越小,最終分歧消失,達成一致。


如果分歧不能消失,說明這兩個人中至少有一位,他不是追求真理的,不坦誠的,虛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