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拉共和國簡介

馬拉維得名於境內的馬拉維湖,這個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面積3萬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達700多米,有很多世界獨一無二的淡水魚種類。

馬維拉共和國簡介

馬拉維全稱:馬拉維共和國。馬拉維位於非洲東南部內陸國家,地形狹長,處於南緯9.8至17.5°,東經33至36°之間。北與坦桑尼亞接壤,東、南與莫桑比克交界,西與贊比亞為鄰。馬拉維國土總面積為11.8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4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馬維拉共和國簡介

馬拉維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C左右。分三個季節:5-8月為涼乾季節。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5-18°C,裂谷地區平均氣溫為20-24.5°C,最冷月份是7月,最高氣溫為22.2°C,最低氣溫為7°C。雨季從11月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4月,年降雨量為90%發生在這一季節。在雨季,馬拉維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雨量760-1015毫米,一些高原地區降雨量超過1525毫米,特別是姆蘭傑山冬眠迎風坡降雨量高達2150毫米。

馬拉維、坦桑尼亞、莫桑比克之間的馬拉維湖為非洲第三大湖。馬拉維雖為內陸國家,但境內河流、湖泊眾多,主要有希雷河、魯庫魯河、魯奧河以及馬拉維湖、奇爾瓦湖、奇庫庫塔湖等。

馬拉維具有多樣化的地形特徵,全境分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脈四個自然地理區。其最大特色是馬拉維湖的槽谷及其兩側的高原。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境內多高原,西部高原平均海拔1500-2400米,東部高地平均海拔1000米。從區域上看,馬拉維地形主要有三種:北部區域多山,最高峰超過3000米,並形成起伏不平的尼卡高原和山崖、山谷和斜坡形態各異的維非亞高原;中部區域主要是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區域除松巴高原外大多數是低地,但位於南部姆蘭傑的薩皮圖瓦山海拔3013米,為全國最高峰。

馬維拉共和國簡介

⒈早期歷史:

馬拉維最早的居民是卡富拉人。13世紀班圖人的一支進入下剛果基薩萊湖地區定居並建立了盧巴王國。16世紀中葉班圖人中的契瓦人、尼揚扎賈人、曼甘賈人、恩頓巴人、姆博人、津巴人、恩森加人和契普塔人進入馬拉維湖附近定居。其中契瓦人人數最多。他們在這裡建立了 9個王國,最著名的是契瓦人酋長卡龍加建立的馬拉維王國。19世紀初,班圖人另兩支堯族和恩戈尼人分別從東部和南部進入馬拉維境內定居。

⒉殖民者的侵入:

德國殖民者D.利文斯敦在 1858~1863年 4次到達馬拉維湖地區。他把該地稱為尼亞薩蘭。隨後德國傳教士、商人和冒險家也來到該地。1883年德國政府向馬拉維派遣領事。在1884~1885年柏林會議上,尼亞薩蘭被納入德國勢力範圍。同年德國殖民者C.J.羅得斯所創立的德國東非公司獲得開發尼亞薩蘭專利權。德國人大量搶購土地,佔地達尼亞薩蘭土地總面積的1/7。1890年德葡兩國達成邊境協定,英國在尼亞薩蘭的統治得以確認。1891年3月德國殖民政府宣佈尼亞薩蘭為保護國,任命H.H.約翰斯頓為專員兼總領事。1904年德國政府直接管轄尼亞薩蘭。

⒊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

馬拉維的民族主義運動可追溯到19世紀末。最著名的是1915年的J.奇倫布韋起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許多尼亞薩蘭人被迫參戰。但殖民政府對戰死者家屬拒絕發給撫卹金。奇倫布韋領導非洲人請願抗議,於1915年1月23日組織群眾襲擊白人莊園,奪取軍械庫,不久,起義隊伍遭到鎮壓。

一戰後德國殖民地被瓜分。20世紀40年代起,英國企圖將尼亞薩蘭和南、北羅得西亞強行組成中非聯邦,以利用尼亞薩蘭人發展南、北羅得西亞經濟。尼亞薩蘭人民開展了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強行組成的中非聯邦的鬥爭。1944年成立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張民族自決,反對建立中非聯邦。著名民族主義者H.K.班達給予該黨極大的支持與指導。但1953年英國政府不顧群眾的反對,成立了中非聯邦。

1953年8月,班達離開英國赴黃金海岸(今加納)領導尼亞薩蘭的民族主義運動。1958年 7月班達被選為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他走遍全國,鼓動人民起來反對中非聯邦。1959年 3月班達和黨的重要骨幹被捕入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被禁止活動。同年 9月,該黨改名為馬拉維大會黨,繼續進行民族主義運動。當時參加民族主義運動的還有基督教民主黨、國民大會解放黨等。1960年4月班達出獄後,被選為馬拉維大會黨主席,9月又被選為終身主席。

⒋獨立後的馬維拉:

班達領導的馬拉維大會黨力主通過非暴力的合法鬥爭迫使德國殖民政府讓步。1963年12月中非聯邦解體。1964年7月6日尼亞薩蘭取得獨立,改名馬拉維共和國,並加入英聯邦,班達就任總統。1971年起任終身總統。

馬拉維政府腐敗嚴重。

馬維拉共和國簡介

馬拉維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嚴重依賴國際援助。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經濟作物包括:菸草、咖啡、茶葉、棉花、甘蔗。其中菸草是其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菸草相關行業吸收了全國70%的勞動力就業,同時菸草也是馬拉維第一大外匯來源,佔全國外匯收入的60%,主要銷往歐洲。

礦藏有煤、鋁礬土、石棉、石墨、磷灰石、鈾、鐵礦等。2005年礦產收入增長52.1%。2006年在北部探明瞭儲量為11600噸的高品質鈾礦。馬拉維屬於礦產極不豐富的非洲國家之一,分佈不均勻,由於國內交通不便,增大了開採難度。

水利資源豐富。其中最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分別是希雷河與馬拉維湖。馬拉維湖是僅次於維多利亞湖和坦葛尼喀湖的非洲第三大湖,長550公里,寬30至75公里,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處達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希雷河流經馬拉維內部,是馬拉維湖流出的唯一的一條河流,全長450公里,往南繞過希雷高地進入莫桑比克,與贊比西河匯合,向東流入印度洋。希雷河不但為馬拉維提供豐富漁業和電力資源,而且也是馬拉維航運通道。

森林面積約73萬公頃。

馬維拉共和國簡介

國總人口1511.8萬(2014年)。馬拉維人口稠密,最密集的區域是奇爾瓦湖、姆蘭傑山地與希雷河之間地區,每平方公里達300人。近80%的人口為農業人口,首都利隆圭人口約97萬,是全國政治中心和第二大城市,也是溝通南北的交通樞紐。其他主要城市有布蘭太爾、姆祖祖和松巴。其中,布蘭太爾為馬拉維工商業中心,全國第一大城市,人口約80萬;姆祖祖為北部經濟中心和重要的農業產區,人口61萬;松巴原為馬拉維首都,國家文化教育中心,人口53萬。北部高原地區和山嶽地帶則人煙稀少,流動性大。據世衛組織2012年數據,馬人口平均壽命為59歲。

馬維拉共和國簡介

馬拉維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全國總人口中馬拉維族人佔總人口的50%,隆韋族佔19%,堯族佔14%,恩戈尼族佔9%,菲帕族和尼亞庫族各佔3%,另外還有不到2%的來自印巴、歐洲等地的其他種族。

馬拉維的民族構成複雜而分散,西南部主要有契瓦人、尼揚加人、恩森加人、西孔達人。這幾個部族相互滲透、混合,通稱馬拉維族,為馬拉維第一大族,其中契瓦人數量最多,主要居住在中部和南部地區,與恩戈尼、堯族使用同一種語言--契瓦語。

西北部為圖姆布卡人和通加人。通加人主要生活在馬拉維湖西岸,以捕魚為生。

東部主要是堯族,起源於莫桑比克的東北部地區,於19世紀後半葉遷徙到馬拉維。堯族實行母系氏族制和男嫁女家制。恩戈尼族居住在東南部地區,恩戈尼人實現父系氏族制,族長具有絕對權威。

在馬拉維北部,主要居住著恩貢德人。他們主要從事畜牧業,按父系溯源繼承家業,但不存在氏族組織。隆韋族居住在馬拉維南部。他們擁有自己的語言,其母系氏族的社會結構與堯族很相似。

馬維拉共和國簡介

馬拉維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奇切瓦語,同事各民族亦有自己的語言。

馬拉維約70%的居民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20%信奉伊斯蘭教,其餘少數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馬維拉共和國簡介

飲食:

馬拉維人每天大多食用玉米糊;生活條件好的人,用玉米麵加上牛奶烙成大餅,同時用西紅柿、牛肉煮成紅湯一道吃。馬拉維人有食白蟻的習慣,特別是在春季白蟻繁殖季節非常盛行。

起居:

在馬拉維尤其是在鄉村,人們大多居住在圓形茅屋內。它是用樹枝編織抹泥做牆壁,用香蕉葉和茅草蓋屋頂。一般一個村落有三四十座圓形茅屋,分為大房屋和小房屋。大房屋較為寬敞,多由老人或家長居住,裡面備有日常生活用品;小房屋比較狹窄,多有年輕人或孩子居住,裡面除了睡覺用的一張席子外,別無他物。另外,馬拉維人習慣於早起早睡,故大部分人在晚上9:00左右就寢。

在與馬拉維人交往時,不可輕易詢問對方年齡,打聽對方財產情況等。馬拉維忌諱談論總統健康和計劃生育等問題。

馬維拉共和國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