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具備獲取快樂的能力

王陽明:我們缺乏的不是快樂,而是獲取快樂的能力。

作者|墨書

今天我們聊一下所有人都感興趣的話題:快樂。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喜歡“快樂”的狀態,有的人喜歡權利,有人喜歡金錢,有人喜歡沒色,有人喜歡朋友,有人喜歡旅行,但是他們所有的追求,包括生活本身的目的都是為了一個狀態,就是快樂。

即便是那些喜歡金錢的人,他們也是想通過金錢給自己帶來快樂,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會更更加活躍,表現會更加出色,身體會更加健康等等。

總之,快樂是一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狀態。

但是在這個世俗之間,大多數人都喪失了“獲取快樂”的能力。

王陽明:具備獲取快樂的能力

還記得孔子評價顏回的那一句話嗎?

孔子讚歎自己的學生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就是說:“顏回真的是賢德呀,吃一小碗飯,喝一小瓢水,住在破巷子裡面,沒有人能忍受這種悲催的生活,顏回卻能自得其樂,且始終不改。”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特別不解,心裡面不免嘀咕起來:這日子過個什麼勁啊,要什麼沒什麼,連飯都吃不上,還有什麼好開心的,這種精神又有什麼可提倡的呢?

其實這就是我們“喪失”快樂能力的根源,世人過度擴大了物質對於人生的影響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心靈快樂的基礎,沒有物質談不上快樂,這是一個事實,但正是因為很多人對於這一事實的誤解,而過度擴大了物質的重要性,在追逐物質的路上一去不復返,而忽略了自己靈魂的補給。

古希臘的哲學家伊壁鳩魯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一種快樂本身是壞的,但是有些可以產生快樂的事物,卻帶來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惱。”

比如很多人在生活中過度追求的物質,當我們一味追求物質的時候,必然會付出更多的代價。

王陽明:具備獲取快樂的能力


  • 因為我們為了工作產生了負面的情緒,其實早已經大於我們所追求快樂的本身,原因有兩點:

01:追求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大於了快樂的基數

在工作中會遇到和同事之間的糾纏,需要面臨工作業績的壓力,對於開公司當老闆的人來說,他們更需要承擔市場壓力,甚至需要承擔著向銀行貸款的壓力等等,這一些壓力的本身,已經大於了他所獲得的物質給他帶來快樂的基數。

02:物質對於人生的影響存在著“邊際效用遞減”

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就是:當消費者購買某一物品的總數量越來越多時,後面新增的單位物品的消費獲得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少。

比如說你特別渴,給你一杯水,你喝著就會感覺特別舒服,給你第二杯水,喝著也同樣舒服,但是第三杯第四杯的時候,感覺就沒有第一杯那麼舒服了,甚至到第十杯第二十杯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是一種痛苦。

就是這樣的感覺,當我們過度擴大了物質對於快樂的作用時,在物質滿足的基礎之上還繼續追求著物質,那麼物質給自己帶來的感覺便不再是幸福,而是痛苦。

而且在追逐物質的過程中本身又存在著痛苦,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在生活中有一些人看似擁有了更多的物質但是這並不幸福的例子。

王陽明:具備獲取快樂的能力

有一天,陸澄就問王陽明:“聖賢的快樂和我們平時的七情之樂相同嗎,如果相同,那麼平常人一旦滿足了慾望就能快樂,為什麼還做聖賢呢?如果另有真正的快樂,那麼當聖賢遇到喜怒哀樂的恐懼的事情,他的快樂還在嗎?”

王陽明這個時候就說:

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聖賢之樂就是恢復心靈本來的快樂,這種快樂雖然與平常人的快樂不同,但是並不在平常人的快樂之外。儘管聖賢別有真正的快樂,但這種快樂也是常人本來就有的,常人不知道自己有反而招來了許多憂愁苦惱,把快樂迷失了。聖人雖然置身於憂愁苦惱迷失之中,在真正的快樂從未曾離開過他。

王陽明:具備獲取快樂的能力

陸澄提出的問題概括起來有兩點,一:聖賢的快樂和我們理解的物質的快樂有什麼不同?二:真正的快樂該如何獲取?

一:聖賢的快樂和我們理解的物質的快樂有什麼不同?

就如我們剛才所說,物質的快樂是物質滿足感官的那一刻所帶來的體驗,而聖賢的快樂則是拋開對於物質的追求,是內心簡單的滿足得到的愉悅感受。

那麼王陽明的回答,意思就是說:聖賢的快樂就是心靈最簡單的那種快樂,和物質沒有太大關係,但是也不在物質的快樂之外,所以說這種快樂和平常人的物慾快樂並是不同的。

我們說的再通俗一點,就是快樂本身是相同的,但是世俗的物慾快樂是通過外在的物質給自己帶來的一種愉悅體驗,而聖人的快樂,是沒有通過物質,便能自給自足的一種心理感受。

就好像孔子的徒弟顏回的狀態“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兩者是一樣的,他沒有外在物質的給予,但是依然感覺到悠閒自在,這個就是聖人的快樂。

王陽明:具備獲取快樂的能力

二:真正的快樂該如何獲取?

這個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重點,有的人即便知道“聖賢之樂”是一種簡單純粹的狀態,不是依靠物質給予的愉悅,但是仍然做不到獲得真正的快樂,其實問題的根本是因為我們丟失了獲取快樂的能力。

因為我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關注內心的快樂,只在乎自己物質給予自己帶來的體驗,太相信“物質”了。

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十億富豪和全球首富,也是人類近代史上的首富,資產約合4000億美元以上,他的名字叫洛克菲勒,這樣一個超級牛人從來沒有講奢華的生活方式,而且致力於慈善和醫療科學等研究事業。

他給兒子的一封信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就像我們身體上有食慾一樣,我們也有精神上的食慾,但許多人常以沒有時間為藉口。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精神飢渴的人隨處可見,那些生活的沮喪,消極,失敗,憂鬱中的人,他們都迫切需要精神的滋養和靈感的召喚,但他們幾乎全都排斥再充實他們的心靈,任由心靈黯淡無光。

在信中的這句話中,就藏著獲取快樂能力的答案。

我們總是太在乎自己身體上的慾望,而忽略了靈魂上的需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總在追求物質,因為物質滿足的是身體,滿足的是感官的需求,但是我們忽略了自己的內心靈魂。當我們的內心即便處在失敗、沮喪、消極的狀態之中,也從來沒有想過去尋求更好的方式來填補自己心靈的空虛,甚至還在一味的追逐物質對於人生產生的影響,還誤以為這一切是因為物質的匱乏,物質的不足夠等等。

王陽明:具備獲取快樂的能力

對於我們來說,感官需求的物質和靈魂需求的養分,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存在,當你學會把自己對於物質的渴求,抽取一部分精力和放在靈魂的素養上面,就會獲得更多的快樂。

  • 在最後我們也需要糾正一點,我們所說的獲得快樂的能力,絕對不是完全拋開對物質的享受,兩者其實可以同時存在,只是要把兩者平衡。

當你能夠把一部分重點放在照顧自己內心時候,也可以擁有對於物質的追求,只是不要過度,讓兩者達到平衡就好,因為“聖賢的快樂”和“物質的快樂”不是對立的關係。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