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佛學中輪迴究竟是五道還是六道與道友展開之爭論

有道友根據大乘經典中出現“六道輪迴”,而在南傳小乘集結出來的巴利文體系經典之中,卻只有“五趣”的記載,從而判定大乘經典有問題,一定不是佛說的。

但淺見以為,三界六道或五趣,甚至佛法中的四大、五蘊、八識等,未必都是釋迦摩尼所首創,有極大的可能是繼承自前人的理論,而他老人家經過綜納整理以後,再教授給自己的弟子。這與儒門孔夫子的筆削春秋,刪詩書,訂禮樂,同一道理,同一目的,同等功德。而輪迴究竟五道還是六道,乃是佛教與外道乃至古印度上古文化中共同的基礎理論,而佛法的終極目的是徹悟菩提,了生脫死。

因而,在浩如煙海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乃至在廣大無垠的佛法大海中,爭論輪迴是五道還是六道的問題,還不如無邊大海中的一粒沙子大。但是無論問題本身大小,沒有善知識來解答,畢竟是很難弄明白的。於是與道友展開如下探討,雖然沒有得出什麼有價值的結果,但整理出來可以一饗讀者:

道友:最早的釋迦正法是五道輪迴(天人、人、畜生、餓鬼、地獄),大乘佛教自加一個惡道阿修羅道形成六道輪迴(天人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然後中期又做過一次調整,阿修羅道變成善道但還是六道(天人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楞嚴經》裡自加一個仙趣。

吾:輪迴分五道或六道,都不是重點,對佛法而言也關係不大,但你每稱最早如何如何者,又是如何確定的呢?那都是難以稽考的,因為誰也回不到幾千年以前進行確認,所以都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的論調。另外《楞嚴經》中的十種仙,那是有眾生通過練氣、煉丹、煉藥等種種方法,修成的壽千百萬歲的神仙,而不是所謂的又給輪迴加了一道,成了七道輪迴。如果是這樣定義分類的話,在佛經中“七百道”輪迴也找得出來。

道友:凡結集記載,不論南傳或北傳,都是五道、五趣:“有此四諦,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若有四部之眾,不得此諦,不覺不知,便[墮]五道”(《雜阿含403經》);“譬如:比丘!若有士夫轉五節輪,常轉不息,如是,眾生轉五趣輪,或墮地獄、畜生、餓鬼,及人、天趣,常轉不息”(《雜阿含955經》);“不別真正法,流轉五道中”(《增一阿含43品1經》);“有漏心得解脫,不向五趣生死之海,更不受有”(《增一阿含34品1經》);“或復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雜阿含406經》);“輪迴五趣而速旋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或人,或天”(《雜阿含432經》);“於大千世界,五道諸趣生。”(《雜阿含993經》);“以天眼淨,見諸眾生隨所業緣,往來五道”(《長阿含20經》);“五趣: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長部33經》);“舍利弗!此等有五趣,五者何耶?謂地獄、餓鬼、畜生、人間、天也”、“舍利弗!此等實有五趣”(《中部12經》);“諸比丘!有五趣。何等為五趣耶?即:地獄、畜生、餓鬼、人、天。諸比丘!此等為五趣。諸比丘!為斷此五趣,當修習四念處。”(《增支部9集》);“破五趣智,即不受地域、餓鬼、畜生、人間、天上五道之再生,而入於涅槃之智慧。”(《小部10集》);“我於無始以來,經歷眾苦輪轉五道。”(《律藏》)。大乘佛教出現六道之初,《大寶積經》記載:“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吾:五趣六道應該是一個同時並存的概念,因為整個三界,無論天上地下都是有阿修羅的存在,所以很難劃定他們的範圍,因為他們既可以獨立出來,又可以劃分到其他趣中。如經中雲:“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瀋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溼氣有,畜生趣攝。“

道友:《增一阿含經》是大眾部結集,而且是最晚的,還是五道五趣了,哪來的六道,我早就說過,現在研究的是《楞嚴經》的真偽,甚至是大乘佛教經文的真偽,別用真假未辨的經在這混淆概念。他現在是真偽未定的狀態,當不了論據。

吾:你所謂的集結記載,最多代表南傳巴利文體系的集結記載,他們最後的集結,還是最近兩百年間的事,而佛說法是幾千年前的事,不可混為一談。而那次集結本就是一個體系內部的事,得出的結果,當然不會存在大乘乃至別派體系的經典,這很正常。而即便到現在,印度的官方廣播,還需要用三百多種語言、方言播放,這還是在經歷過伊斯蘭教入侵,以及英國殖民推廣英語之後,可想而知在數百年以前,巴利文與梵文等都同是是印度語言,所以在當時的印度有無數種語言體系的佛經,而印度的地盤在古代,是包含今天阿富汗、以色列等中東地區,都屬於印度,所以佛經傳入中土的途徑大致有三條,西域的絲綢之路,進入西藏的,還有就是東南亞南傳,各地傳來的經典都是有所出入的。你所信奉的南傳只是其中一路,並不足以代表佛當時所說的全部

道友:你有點歷史常識麼?最近幾百年是第幾次結集?成體系是第三次結集,以文字記載是第四次結集。釋迦入滅當年迦葉就召集了五百阿羅漢結集,第二次結集就是釋迦入滅百年之後就出現根本分裂。我納悶了,你這點歷史都是從哪學來的。

吾:歷史本來就是複雜的,你認為的常識未必是真的常識,距今大概兩百多到三百年前,大英帝國殖民印度,乃至佔領東南亞一帶,為方便統治,所以有意抹殺中華漢傳文化幾千年來對當地的影響,在這種風氣影響之下,當地佛教中也開始牴觸、否認漢傳大乘,日積月累之下就轉變為今天所看到的南傳佛教,這與佛滅度後迦葉尊者主持的集結是有區別的

道友:迦葉從釋迦入滅當年就開始主持結集,百年後就出現根本分裂,雖然分裂,但大眾部結集仍然在有很大部分理論和巴利三藏對照得上,這更說明了結集理論的真實。大乘佛經說死大天,也都是神話的來歷。你能說出你所謂的大乘結集的記載麼?南傳不代表佛教全部,先得說明大乘的來歷正宗他才能代表釋迦的理論,你自己都含含糊糊,要麼是神話,要麼是假設,到底有沒有證據。

吾:佛門弟子之間,越到後世分歧越大,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幾千年前迦葉尊者主持集結的經典經過千百年流傳,早已損毀的損毀,失傳的失傳,原先的完整規模早已是不可重現的過去。你拿今天的某派經典對照來對照去,同一派的東西自然是相差無幾,得出的結論自然是其中找不出大乘經典。而漢傳、西藏的經典大多翻譯自唐宋以前,那時候的印度還沒有經過伊斯蘭的入侵,沒有經過英國的殖民,自然佛教經典保存的相對比現在完備的多,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經過鳩摩羅什、唐玄奘等人的努力,將所有的經典都搬回了中國,當然也不大可能百分百的把迦葉尊者集結的所有經典都取回來,還是有遺失,但至少比現在在印度能夠找到的經典多出千萬倍,可靠性也有天地之差。當然也不是說南傳絕對有問題,而是其並不能百分百的完全代表幾千年前的佛說

道友:有差別沒錯,但首先,佛教不論大乘還是南傳都是認同經是釋迦入滅後結集而來,那麼自己的理論都沒有結集記載,理論還跟結集記載相違背,你自己說誰的毛病?釋迦?是精神分裂?是老年痴呆還是兩舌妄語?釋迦本身說法不會握拳不交,哪來的這麼大相悖的理論?不用說唐宋,公元前後就已經有大乘流變了,還用等到隋唐?你就給我解釋兩個問題:1.大乘結集記載在哪,別給我扯假設;2.大乘、南傳理論相違背,到底是誰說瞎話?大乘自己還是釋迦?

吾:怎麼沒有記載?迦葉尊者與五百比丘集結就是記載啊,如《金剛經》上說“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千二百五十人就是當時始終追隨佛的長隨眾弟子,首次集結的那五百人就是從這裡面選的五百個真正悟道,真正有成就的弟子,他們集結出來的是不分大小乘的,同時也是包含所有大小乘經典的,而大小乘分路是後來許多年以後,當然也不只是這五百人之間的分歧,而是那千二百五十人乃至其他無數在家皈依的居士,這千百萬人的再傳徒子徒孫們由於根器程度的不同,分開了大乘小乘。而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大乘是小乘的進一步發揮,大小乘經典相輔相成,並不矛盾,有的只是個人所學程度深淺不同,產生的不解與疑問,自己不懂就說有矛盾、有說錯,當然也不是一定不允許你懷疑,但在懷疑的同時要去求證,去證悟,而不是因為有疑問,所以就武斷的給加個“偽經”的帽子。

道友:能不能先找下《金剛經》的結集記載?你總是用未證的東西去論證自己的理論。

吾:《金剛經》絕對是沒有問題的,至於是否百分百的就是幾千年前迦葉尊者集結出來原貌,年代久遠難以考證,但是光漢傳就有好幾個不同的翻譯本子,每次的整理翻譯都加入一點翻譯者的見解以及文學表現手法,這是很正常的。其他印度各種語言的流傳版本也是如此,即便你信奉的小乘經典也不可避免的有這種現象。但佛絕對是說過這部經的,若是內容有問題,六祖如何能因為這部經悟道?五祖為何還要用這部經接引學人?千百年來通過這部經受益的人不計其數,本身就證明了它的價值,並不需要皓首窮經的去考證他已經斷層的歷史記載,況且幾千年前的事情,又該如何考證,都是極大的問題。一味的抓住來歷、出處記載,大放闕詞只會誤人誤己。

道友:證據,哪本大乘佛經都是這套。

吾:論證本來就分旁證、佐證,合理的推論足以說明一切,同樣你沒有見過佛,同樣也證明不了佛一定沒說過這本經典,你又是哪來的證據?

道友:因為結集制度和結集理論的對比,你可以舉證推翻結集理論,這不是不可以,同時滿足釋迦沒說瞎話、大乘沒說瞎話的兩個條件,那只有結集的人說瞎話了。你可以找證據。

吾:也不是認為集結的經典一定有錯,但同時大乘經典也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研究經典者沒有通達,所妄下的定論。況且世上的對錯也是相對而言的,每一種理論都有它自己的適用範圍,離開自己的適用範圍或許就有問題,但在這個範圍內,就是絕對的正確。如現代物理學上牛頓的理論在某些地方並不適用,但你絕對不能說牛頓的理論絕對是錯誤。而佛說的法,都相當於藥方,只要超出所能治癒症狀的範圍,就需要變換藥方,並非是藥方本身錯誤。

道友:這個事涉及了三方:1.結集者;2.大乘;3.釋迦。出現理論巨大懸殊甚至有些理論相悖,必然最少是三者之一出問題了。如果結集沒問題,大乘沒問題,就是釋迦說瞎話了,如果大乘和釋迦都沒問題,就是結集的人有問題,如果結集沒問題,釋迦沒說瞎話,那問題必然出現在大乘。你的例子舉的也不對。釋迦宣稱無妄語、不握拳不交,那麼,定義性的概念不會因為所謂根性問題有差異。你的老師會不會在你一年級告訴你加減法是最高運算法則,然後再去跟二年級說“我騙他的,他智商不行,只能這麼跟他說。”不論以什麼理論不告訴阿羅漢真相,都是說了瞎話。

吾:沒有巨大懸殊,也沒有理論相悖,這還是研究者沒有通達產生的問題,不是的兩舌、妄語,而是同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理解不同,你只要讀過點《楞嚴經》就會明白,在有名的“七處徵心”、“八還辯見”中,阿難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從佛那聽來的,但都被佛一一否決。他聽錯了嗎?也沒有,但他真的明白佛所說嗎?事實上理解的是天差地遠,這就是佛法,“起心即違,動念即乖”,每句話說出口都有問題,聽在每一個人耳中更有問題。另外既然是一般的基礎的定義性概念,那就更無關緊要了,比如回到正題,他喜歡將阿修羅歸入天道,或者獨立設為一道,都可以啊,因為他們描述的還是同一個三界,不會因為他們個人的概念不同而有所改變。所以也不存在所謂騙不騙的問題,就如同有一個學生只喜歡用加法,或者只喜歡用除法,只要能作對題就可以了,不存在什麼他只會用除法就是學錯了,就是受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