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回國的留學生,該不該被“千夫所指”?

這些回國的留學生,該不該被“千夫所指”?


這幾天,“海歸”在輿論場上似乎沒有了往日的光環,有人甚至被“千夫所指”。事情起源於幾個網帖——一些在全球疫情爆發後回國的留學生,聲稱遭遇了“強制隔離”,對國家的隔離政策有些抱怨;這些帖子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表示——“要是不滿意,還是回到國外去”。

平心而論,面對疫情防控,個別“海歸”的表現令人失望。這些極少數的人或對隔離措施挑三揀四,或乾脆通過瞞報漏報等方式躲避監管,這種行為擾亂了國內的防疫抗疫秩序,也讓很多國內網民感到“寒心”。

面對疫情,今天的全世界形成了一個防控疫情的“命運共同體”,所有的人,也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中國為控制疫情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依法依規接受檢疫、隔離,是對中國人民的安全健康負責,是對這些日子以來中國的付出負責,也是對自己健康負責。

但是,我們要意識到,在歸國人員群體中,上述這樣表現的人,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只是因為表現極端,更容易被網絡發現、傳播。對入境人士中的絕大多數,我們還是要抱以一顆平常心、包容心、同理心,不能隨意給他們貼標籤,也不能動輒揚言要對其“關門”“封禁”——他們中多是我們的同胞,其中有不少人不久前還不遺餘力地在海外為國內籌措物資、傾力奔走。如今對他們的急迫和難處,我們理應感同身受。

這裡,也涉及到怎麼看待境外疫情輸入防控的問題。上海是全球城市,疫情防控必然與全球疫情防控同呼吸共命運。在上海,有超過700家跨國公司總部,商貿往來、人員交流等全球資源要素在此匯聚,這是上海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當然也是防疫工作的壓力所在。

但疫情防控不能斷絕人員的流動,更不能以長時間的封閉為代價——這樣的“持久戰”,其代價無人能夠承受。

在防控疫情的同時有序復產復工,並保障這座2400萬人的城市從疫情的“冰凍狀態”中恢復蓬勃生機,是當下的重點。這樣的大局,倒逼著我們用更精準的方式、更有效的對策來防控境外疫情輸入。

一方面是保持開放,一方面是阻擊疫情,這一組看似矛盾的命題考驗著上海這座城市的管控能力和治理水平。針對海外歸來人員採取更加細分與細心的政策,進行分級分層控制,做到精準分流、精確防控。上海已有“三個閉環”,並在不斷做實、優化,這是能給人以信心的。

同時,上海也沒有采取簡單一刀切的所謂“硬核”做法,沒有簡單地“不惜一切代價”,而是選擇了一條對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影響更小、同時對基層治理和管控要求更高的精準防控之路。這是上海始終堅持開放、堅持全球化基因的體現,也是對自身基層治理和管控能力高度自信的體現。要求很高,挑戰很大,但做好了,就是一流城市的風範所在。

超大城市治理需要繡花功夫。面對“外防輸入”的考驗,把問題梳理清楚,既有海納百川的胸襟,也有分級防控的方法,該從嚴從緊時也能拿得出“鐵腕治理”的手段,這是上海需要交出的一份答卷。

對普通人來說,遇到一些熱鬧甚至激烈的輿論場景時,不妨也琢磨一下這樣的平衡之道,多一些“共同體意識”。

原標題:這些回國的留學生,該不該被“千夫所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