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窮更可怕的,是30多歲還在基層


比窮更可怕的,是30多歲還在基層

知乎上有一個被瀏覽了將近2000萬次的問題:“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 35 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我也翻到了幾個答案,給你看看:

“身邊有些朋友,回了老家二三線城市。” “身邊那些40歲上下的人,要麼在國企或體制內拿著微薄的工資,要麼自己做點小生意。” “熬著唄,還能不活咋的!” “35歲以上的人,很多都成了公司的中流砥柱,但是危機感還是有,畢竟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各種“貸款”。”

去年有個被炒爛的話題:

“36歲,把青春都獻給了收費站,現在啥也不會,也學不會了。”

很可悲吧。

最近的一位諮詢者肖女士,工作15年了,剛換了工作還沒過試用期,工作內容也就是做做PPT,寫寫稿子,參與一些簡單的活動策劃,感覺沒有發展前途,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之後的路該怎麼走?

在她的談話裡,提到了一個點——“公司裡給的培訓也不多”,如果這是一個剛入職的小白說出的抱怨,我還覺得挺正常的,一個工作了15年的人,還在抱怨公司不給培訓,就讓我覺得很詫異了!

一個人工作了幾年,最可怕的是除了工資,什麼也沒得到——沒有人脈,沒有可遷移技能,連學習能力也沒有培養出來,就真的很嚇人了。

我無意再“賣”焦慮,大家已經足夠焦慮了,我們來說點實際的。

首先,我們如果不想在基層打轉,想向上發展,基本有兩個常見的通道:

01 成為專家

你需要先找到你想鑽研下去的領域, 然後培養專業技能,讓自己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說實話這條路還挺難的,你覺得一家企業真正需要的專家有多少個?大部分是不上不下的程度。

所以,很多職場人還是會選擇第二條——晉升成為一名管理者。

02 成為管理者

培養自己的管理能力,你要先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公司看到你有管理能力,前提是,你要把現有工作做到足夠好,然後再做點額外的事兒。

舉個例子,我們公司有個銷售,連續好幾個月的銷售冠軍。他還運營著自己的社群,邀請自己的客戶來做分享,既給自己的客戶提供了分享學習成果的機會,又吸引了更多準客戶,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後來,公司內部整改,增設了單獨的營銷組,就直接將他提為營銷組組長,將他做社群的經驗進一步擴大到公司範圍。

你看,公司永遠都會給有用的人機會。

比窮更可怕的,是30多歲還在基層


如果我們30多歲了,還在基礎崗,像這位肖女士,該做點什麼呢?

1、從現有崗位找突破口

思考幾個問題:

◆ 你正在做的這份工作,自己能夠勝任嗎?能打幾分?

◆ 你清楚現在崗位對你的要求是什麼嗎?

◆ 再往上有沒有路可以走?

◆ 如果想要內部轉崗,有沒有你想去的崗位?

◆ 如果有,你現在缺少什麼條件?

針對肖女士目前的情況,可以完成目前的工作,只是覺得挺沒挑戰的,做起來感覺沒有意義。

她自己對商業活動策劃有興趣,看過不少小馬宋的文章,感覺自己更喜歡那樣的工作。

自己以前也做過活動策劃類工作, 活動好不好,有明確反饋,自己喜歡這種工作形式。目前的工作, 有一部分活動策劃的工作,只不過都是小範圍的,也沒有被重視起來。

接著,讓她思考了公司的核心目標與自己工作內容之間的關係?

公司的核心目標:將產品賣給更多客戶。

如何獲取更多客戶也是一個重點問題,目前公司的主要客戶來源還是渠道口和廣告口,活動策劃沒有被重視,因為數據量比較有限,慢且質量不好。

那麼,現在的重點就來了:

喜歡活動策劃——策劃可以帶來目標客戶——解決了數量和質量問題就能跟公司的核心目標達成一致。

要不要嘗試?困難是什麼?

比窮更可怕的,是30多歲還在基層

2、向外找可能性

思考以下問題:

◆ 如果現在這份工作幹不下去了,你還有其他選擇嗎?

◆ 有沒有目標職業或企業?

◆ 這個目標是你真實調查過的,還是你自己以為可行的?

◆ 要去到這個目標,你還缺少哪些條件?

你可能會說他們招聘條件是35歲以下,這一條就卡死了。可是你別忘了,作為一家企業,他們的本質是要找有用的人,而不是年輕的人。

如何證明自己有用?才是你最該考慮的事兒。

比如你的目標是策劃,那麼你有沒有一個策劃特別成功的案例?特別漂亮的數據上的體現?

肖女士對這個問題很焦慮,在找這份工作的時候,投過不少簡歷,都石沉大海了,對自己的打擊比較大。

最大的問題是,自己在策劃能力這塊的差距比較大,沒有自信能找到特別合適的。

職業本質還是通過你的能力兌換你需要的價值。首先你要有能力,其次你要知道公司要什麼。

通過下面這張圖,肖女士也更清晰了自己的主要問題:

比窮更可怕的,是30多歲還在基層

1、目前的工作需要一些有挑戰性和被認可的內容加入。

2、可以從活動策劃入手,盤點公司能給的資源+自己要提升策劃方面的能力+將學到的東西用到公司的策劃中。

3、解決客戶數據數量和質量的問題。

4、讓公司對活動策劃重視起來。

5、做出能拿得出手的策劃活動,為自己增加資本。

比窮更可怕的,是30多歲還在基層

最後,我們來打破兩個限制性信念:

1、我年紀大了,現在開始會不會來不及?

那你打算接下來的人生都在這種狀態裡嗎?——無時無刻擔心被淘汰,一直呆在基礎崗位上。

如果不想,別想那麼多沒用的了,你才30多歲,什麼都來得及。想想阿里巴巴招的那個幾個爺爺奶奶,人家還在不停學習呢,你怎麼就晚了呢?

我們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既然你現在醒了,就行動起來吧。

2、不確定這個目標適不適合自己,萬一不適合,付出那麼多,時間成本太高了吧?

沒有一個人敢告訴你:親,這個目標就是最適合你的那個,去做吧,你一定會成功的!如果有,請你理智,ta可能是搞傳銷的。

所以你要學會的一個技能是:小步快跑,低成本試錯。就好像一個產品迭代,在你還不確定這個功能好不好用的時候,先上,讓用戶幫你測試,不好用趕緊更新,誰也不能保證一個產品上線就是完美的吧,不都是不斷更新的嗎?

比窮更可怕的,是30多歲還在基層

有句話說的好: 人不會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當你25歲和35歲的人做同樣的事時,你是人力資源;當你35歲和25歲的人做同樣的事時,你是人力成本。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所以,如果你現在只有25歲,那麼恭喜你,你還有很多試錯的機會!但你一定要有一根弦時刻保持警惕,未雨綢繆非常重要。

給年輕朋友的幾條建議:

1、給自己制定一個2年計劃。

別再問自己這一輩子要幹嘛,一規劃管終身的時代已經過去。你不用想那麼遠,就想想看這兩年你要幹什麼?

但是請注意你也不要把目標放的太短,因為所有的競爭和成就都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如果你今天往東,明天往西,肯定出不來。

簡單來講——想得太遠沒今天,看得太近沒明天。

如果你天天看未來、天天做夢,可能今天你都過不去。剛進企業,你就給企業戰略想法,很有可能你實習期都過不了;但是,天天想得太近了、把工作幹完就結束了,很有可能也沒有明天,因為你沒有為明天做準備。什麼是一個遠近恰當的時間?我的建議就是,兩年。

以上這個建議來自職業規劃師古典,送給你。

2、趁年輕,多試試

可以從興趣出發,嘗試它是否能給你帶來價值。

嘗試時,要認真投入,放棄時,也要果斷。警惕“沉沒成本”。

3、現在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關於“核心競爭力”,有個很形象的解釋:假如你在人群中具備某種能力的概率是10%,這個能力本身有價值,就可以稱之為競爭力;但如果你同時具備另一種能力,同樣在人群中具備該能力的人的比例為10%,而你的這兩種能力是互相獨立的,那麼具備這兩種能力的人的概率就是10%*10%=1%。

這就是核心競爭力的意義。

要知道,把一個優秀放到一群優秀中,是沒有意義的,而假如這個優秀同時擁有別人所不具備的另外的素質,那麼這個人才會脫穎而出。

以上,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