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某領域的“大神”


運用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某領域的“大神”


​當孫楊在泳池中如魚得水拔得頭籌,當羽生結弦在冰上畫出優美的弧線,當郎朗在鋼琴上恣意揮灑奏出動人的旋律……這些世界頂級水平的大神,在自己領域內創造出的令人炫目的成績,讓人讚歎不已。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學習體育或藝術,為什麼有些人表現平平,而有些人卻成為了大神?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真的是因為大神們天賦異稟嗎?

這時你可能會說,大神們都非常勤奮刻苦,這些成績是他們拼命練出來的呀。所謂百分之一的天賦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不否認確實如此。但,僅僅是這樣嗎?

上學的時候,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個學霸,平時該上課上課,該打球打球,看上去和其他人並沒有什麼差別。甚至花在學習上的時間還不如一部分同學多。但奇妙的是,他每次考試卻總能名列前茅。

而同時,我們身邊也會有這樣一些同學,他們特別努力,特別用功,恨不能時時刻刻抱著書本,他們刷過的題比你看過的字還多。但可惜的是,他們卻依然成績平平。

那麼,為什麼在這裡付出的汗水和得到的回報就倒掛了呢?

《刻意練習》這本書或許可以回答你的疑問。

運用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某領域的“大神”

▲《刻意練習》

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專注研究體育、藝術、醫學等領域的傑出者如何獲得這些成就。

他發現,練習效果不是隻受時間影響那麼簡單,如果只是單純重複並不能帶來提高,更重要的是練習任務難度要適中,要能收到有效反饋,有足夠的重複次數和練習週期,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等等……無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表現水平最有效的方法,都遵循這樣一些通用的原則。他將這種練習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另一位作者羅伯特·普爾博士,是《科學》(Science)和《自然》(Nature)兩大權威刊物的編輯和作者。擅長科學、技術和醫學領域,著有上百部重要學術圖書和報告。

01 “絕對音高”並非天賦,而發展出這種能力的潛力才是

著名音樂家莫扎特在7歲的時候,便因為出色的小提琴和鋼琴演奏而聲名鵲起。但他當時更讓大家震驚的才能,其實是他的辨音能力——他能夠準確分辨樂器演奏出的各種音調,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絕對音高”。

“絕對音高”很罕見,大約每萬人中只有一人擁有。即使是世界級的音樂家,也並非人人都有。


運用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某領域的“大神”

▲莫扎特


在過去的200多年裡,大家一直以為這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是有少數的幸運兒才擁有。直到近些年,人們發現,這種能力似乎和年幼時候接受音樂訓練有很大關係。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莫扎特具備這種“特殊能力”了。莫扎特的父親是一位作曲家和音樂教師,家裡有各種各樣的樂器。自莫扎特4歲起,父親就全職教他各種樂器。

再比如我們熟悉的周杰倫也擁有“絕對音高”。他也是幼年就開始學習鋼琴,長年的音樂訓練幫助他獲得了這種能力。

運用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某領域的“大神”

▲周杰倫

2014年在東京進行的一項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

研究人員招募了一群2~6歲的小孩,對他們進行辨音能力的訓練。令人震驚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每個孩子都被培養出了“絕對音高”。

可見,“絕對音高”並非是一種天賦,而是經過適度的訓練,幾乎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一種能力。而發展出這種能力的潛力(這也是一種“天賦”),人人都具備。

同樣,許多其他我們認為是“天賦”的技能,也可能其實是人人都有潛力的。

02 “普通人”和“天才”的差別在哪裡?

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發現,人的大腦比我們想象中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大腦通過神經元連接構成的迴路,對特定的觸發做出響應。比如“絕對音高”就對應其中的一種迴路。

大腦的適應能力則表現在,這些迴路可以被強化、弱化、或者“重新佈線”。而訓練可以作用於這些迴路,讓它們發生改變。

英國的一位科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研究倫敦出租車司機的記憶力、導航技能與大腦組織結構的關係。

結果發現,大腦中海馬體的一個特定部位,獲得許可資質的司機比未獲資質司機的這個部位要發達,而且當出租車司機時間越長,這個部位就越大。

這印證了大腦確實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它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訓練變得更發達。

如果把大腦比作電腦,那麼學習和訓練就是在電腦上安裝軟件。雖然你的硬件配置不太容易改變,但是通過安裝合適的軟件,也已然能夠達到十分優秀的效果。

比如NBA史上最偉大的三分射手之一雷·阿倫,當別人表示羨慕上帝賜給他的這個天賦的時候,他卻很生氣。他說:“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兩天,是每一天。”

運用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某領域的“大神”

▲雷·阿倫

事實上,高中時代的他,跳投並不比隊友出色,甚至很差。但他卻“反敗為勝”,通過刻苦有效的訓練,將自己的三分跳投訓練得極其完美,猶如天生。

他正是在自己這臺配置很一般的“電腦”上,安裝了十分強大的“軟件”。

再如,《最強大腦》節目中曾經有一位名叫葛韻霖的“小神童”,當時年僅5歲的他以驚人的心算能力折服了大家。原來,他從4歲起開始學習珠心算,這強大的運算能力便是科學訓練的成果。

其實,每個人的天生才華相差並沒有那麼巨大。所謂的“天才”,不過是更懂得利用大腦的適應能力,“開發”出了自己的天賦。

03 從新手到大師,你需要刻意練習

我們一直高估了天生才能的作用,而低估了諸如機會、動機和努力的價值。

在大部分的行業和領域,我們的表現水平是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的,而且是大幅的提高。

問題是,如何才能像雷·阿倫等人一樣“開發”出自己的才能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個事實:當一個人在某一件事情上達到一定水準的時候,就可以做到“自動化”,之後如果只是一直重複的話,就算“練習”的時間再長,也並不能帶來提高。詳情參見你老媽幾十年如一日的做菜水準。

所以,我們需要更科學和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

在研究了各行各業傑出人物如何取得自己的成就後,本書作者總結出了這樣一套普適的規律,稱為“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遵循以下特點:

  • 該領域有傑出人物,並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路徑
  • 發生在舒適區之外,不斷嘗試剛好超出當前能力範圍的事物
  • 有清晰的目標
  • 有意而為,且專注
  • 要能收到有效反饋
  • 產生有效的心理表徵
  • 有足夠的重複次數和練習週期
  • 關注已獲得技能的某些方面,有針對性地提高
  • 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和迭代


即使你的領域不能做到嚴格的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最大程度應用刻意練習原則,指引自己找到最有效的練習方法。

可以參照以下幾個步驟:

找到該領域的傑出人物、找出傑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別在哪、尋找一位導師指導你練習。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會出現“不用功”的“學霸”和“刻苦”的“學渣”了吧?

訓練效果=正確的訓練方法×訓練時間。方法有效,時間才有效,如果方法是“0”或者零點幾,那麼即使練習時長再長,那也達不到太大的效果。

怕不努力,更怕“看似”很努力。方法上的懶惰和行動上的懶惰一樣可怕。

有句話叫做“許多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但讀了《刻意練習》之後,這句話也許可以更正為“許多人訓練方法之無效,根本輪不到拼努力。”

任何領域取得成就,都離不開有效的練習方法和大量的努力。

掌握了“刻意練習”,只要朝著目標奮力前進,你終將會達到目標。


- End -

「本文由 @粥粥Laraine 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