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子”和“雷霆”的對決:改變中亞命運的兩大帝國之戰

1336年,一個河中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貴族家庭誕生了一個嬰兒,這個嬰兒被命名為"Timur",在此時,沒有人想到這個嬰兒的誕生會深遠的改變整個中亞世界。Timur即帖木兒,突厥語中的"鐵"。這個嬰兒日後會成為中亞地區最有權勢的統治者。

統一中亞的帖木兒

帖木兒在年輕時期迎娶了一位察合臺王的女兒,從而順利的走向了統治階層——黃金家族——即自成吉思汗東征以來留下的統治階級。在早年的一次戰鬥中,帖木兒的右腿受傷,最終導致終身殘疾,所以帖木兒的外號被稱為"跛子"帖木兒。帖木兒繼續向上攀,隨後擔任了西察合臺汗國的大臣,成為西察合臺汗國的幕僚。

“跛子”和“雷霆”的對決:改變中亞命運的兩大帝國之戰

1370年,帖木兒刺殺了大汗,自立為"大埃米爾",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帖木兒帝國。在取得了西察合臺汗國的政權後,帖木兒用軍隊快速統一了七零八落的河中地區政權,帖木兒統一中亞後並不滿足,他懷有熊熊野心,希望成為整個世界的皇帝。在帖木兒的旗幟上繪有三個圓圈,意味著他要征服世界上3/4的土地。

“跛子”和“雷霆”的對決:改變中亞命運的兩大帝國之戰

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帝國的軍隊體制延續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國的軍事體制,以遊牧部落為主,每個士兵配備馬匹和糧食,以十人,百人,千人為單位進行編制。帖木兒的軍隊善於長期作戰,遊牧士兵多以果肉,乳酪食品為生,加之遊牧民族都是天生的職業軍人,軍隊紀律良好,自主性較強,擅長長期作戰,是帖木兒征服中亞世界的重要基礎。

“跛子”和“雷霆”的對決:改變中亞命運的兩大帝國之戰

在連年征戰中,帖木兒軍隊整合了在中亞的蒙古政權: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欽察汗國也被帖木兒擊敗,推回了老家。不僅如此,帖木兒軍隊也入侵印度,佔領了印度河流域,焚燬了德里城——日後印度最大的政權,莫臥兒帝國就是帖木兒帝國的遺產。此時的帖木兒帝國的版圖北抵高加索山脈,裡海,南至阿拉伯海和波斯灣,東於新疆和印度接壤,西於兩河流域,安納托利亞相接。

和奧斯曼帝國的衝突

在此時的中東,能夠和帖木兒分庭抗禮的只有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源於中亞的遊牧民族,在蒙古帝國西進過程中遷移至安納托利亞,建立了塞爾柱帝國,奧斯曼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接替了塞爾柱帝國,並蠶食了拜占庭帝國的絕大多數土地,奪取了巴爾幹的多數土地,地緣上包圍了君士坦丁堡,北接多瑙河,囊括了整個安納托利亞。奧斯曼帝國不忘向中東擴張領土,很快就在安納托利亞的擴張迎上了帖木兒帝國。

“跛子”和“雷霆”的對決:改變中亞命運的兩大帝國之戰

巴耶塞特一世

和帖木兒一樣,奧斯曼的統治者也擁有統治中東世界的幻想,雙方衝突的導火索則是小亞細亞半島的埃爾津詹城的凱瑪赫城堡,凱瑪赫堡是卡拉蘇河河谷的交通要道,掌握著這個地區的貿易走向,是名副其實的貿易節點。帖木兒搶先下手,奪取了埃爾津詹城,"雷霆"巴耶塞特一世大發雷霆,要求帖木兒交出埃爾津詹城。

帖木兒和巴耶塞特一世都知道對方是中亞地區的強權,交戰前未輕舉妄動,帖木兒和巴耶塞特一世便展開了"友好"的書信往來,希望能夠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共識。帖木兒在信中將巴耶塞特一世稱為"小王子",威脅其不要干涉帖木兒帝國;巴耶塞特一世則反稱"帖木兒狂妄至極",並稱在抓捕帖木兒後會將其為奴,加以侮辱。有趣的是,書信中巴耶塞特一世將帖木兒貶稱為"韃靼",而東歐的基督教國家常常將奧斯曼土耳其人稱為韃靼。


“跛子”和“雷霆”的對決:改變中亞命運的兩大帝國之戰

十四世紀上半葉的奧斯曼帝國軍隊

雙方友善通信結束,便用刀兵去繼續爭論了。1402年6月,"跛子"帖木兒集結了軍隊,入侵奧斯曼帝國,騎兵集結於錫瓦斯平原,帖木兒展開了大規模的閱兵,以示征服安納托利亞的決心。而此時的巴耶塞特一世正在圍攻居士坦丁堡,得到消息後,便立刻撤銷了對居士坦丁堡的圍城,南下對抗帖木兒。君士坦丁堡再次逃過一劫。巴耶塞特一世沿著大道前進至安卡拉後,幾位下屬就建議他在安卡拉休整,焚燬周圍的村莊,藉助安卡拉成以逸待勞的來面對帖木兒的騎兵部隊。但巴耶塞特一世急於進取,並沒有絲毫休息,而是主動進軍,前進至塔黑特叢林中,希望一舉殲滅帖木兒軍。

“跛子”和“雷霆”的對決:改變中亞命運的兩大帝國之戰

帖木兒軍雖然處於敵國內,機動的騎兵和間諜卻給帖木兒帶來了眾多情報,帖木兒能夠如在"後院散步般"行軍,這次帖木兒又提前得到了奧斯曼軍的行進路線,避開了塔黑特叢林,直接進軍至安卡拉,很快,機動的騎兵就佔領了安卡拉的周邊地區,在安卡拉周圍搜刮糧食——按照巴耶塞特一世幕僚的建議,清理安卡拉周圍的碧野是抵禦這樣一隻騎兵部隊的好辦法——現在帖木兒反倒以逸待勞的靜候"雷霆"巴耶塞特一世的進攻。巴耶塞特得到消息才反應過來帖木兒的戰略,連忙回援安卡拉,一場決定性會戰即將在安卡拉爆發。

安卡拉之戰

“跛子”和“雷霆”的對決:改變中亞命運的兩大帝國之戰

帖木兒軍全部都由騎兵組成,多達15萬,分為輕重騎兵,而且在陣前佈置了36頭來自印度的戰象,戰象被塗抹成鮮紅色,用於恐嚇敵軍。相比之下,奧斯曼軍隊只有9萬軍隊,奧斯曼軍隊分為三部分,由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塞爾維亞國王率領的2萬歐洲騎士被部署在左翼。奧斯曼帝國的精英,耶尼切裡軍團被部署在中間,這隻軍團的兵員由被征服的基督教地區提供,從小就被訓練成為優秀而殘酷的士兵。很多奧斯曼帝國的官員和大維齊爾也徵集於這隻軍團。同樣的,奧斯曼帝國手中另外一隻優秀軍團是被稱為"西帕希"的優秀騎兵,這隻騎兵是蘇丹訓練的精銳騎兵部隊是奧斯曼的骨幹。西帕希騎兵和耶尼切裡軍團是奧斯曼軍隊的核心組成。在奧斯曼軍隊最前方是被稱為"阿札布"的步兵,這些便宜的安納托利亞農民徵募於安納托利亞,是奧斯曼軍隊的炮灰,用於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而介於很多阿札布沒有見過戰象,耶尼切裡軍團被部署在阿札布步兵周圍,充當監軍,奧斯曼帝國的右翼是由突厥部落組成的騎兵部隊,不過,一些突厥部隊首領並不太滿意奧斯曼帝國在此地的統治。


“跛子”和“雷霆”的對決:改變中亞命運的兩大帝國之戰

1402年7月28日上午,著名的安卡拉戰役拉開了序幕。奧斯曼軍隊主動向前推進,帖木兒軍隊的輕騎兵發了漫天的箭雨,阿札布損失了數千人後,同帖木兒軍接戰,進行肉搏。奧斯曼左翼勇猛的塞爾維亞騎兵在和帖木兒騎兵的作戰中佔了上風,帖木兒右翼被迫向後撤退,但是巴耶塞特擔心中帖木兒的埋伏,連忙將塞爾維亞騎兵撤回。而中路阿札布步兵被勇猛的帖木兒戰線所恐嚇,在帖木兒戰象的衝擊下陷入混亂,他們不顧戰線,夾雜著耶尼切裡軍團進行後撤。

“跛子”和“雷霆”的對決:改變中亞命運的兩大帝國之戰

儘管此時戰況陷入膠著,但是在塞爾維亞人的英勇戰鬥下,戰況還尚能穩住。不過,位於奧斯曼帝國右翼的突厥軍隊在戰場上躁動,很多首領早就不滿奧斯曼的統治,帖木兒趁此機會和這些首領進行聯絡,相對於殘暴的奧斯曼蘇丹,這些首領更願意相信這位中亞統治者滿足自己的利益,於是很快的這些突厥軍隊在這一關鍵臨陣反水,加入了進攻的帖木兒軍隊,1.8萬人藉此轉換了陣營。戰略的天平在此時徹底倒向了帖木兒一方。

奧斯曼軍隊在這種狀況下開始全線崩潰。巴耶塞特派出來西帕希騎兵試圖挽回戰線,但同樣的,帖木兒也派出了後備騎兵。巴耶塞特一世的長子見勢不妙,趁機逃之夭夭,帶領自己的心腹逃離了戰場,反而是塞爾維亞人,這些來自歐洲的騎士們為了榮耀奮戰到底。這些塞爾維亞人引起了帖木兒本人的感嘆和驚奇,但兩拳難敵四手,這些塞爾維亞人並不能阻止整個戰線的崩潰,於是他們且戰且退,慢慢在不利戰況中退出了戰場。

“跛子”和“雷霆”的對決:改變中亞命運的兩大帝國之戰

巴耶塞特一被俘

在戰役的最後,巴耶塞特一世周邊只剩下幾百名西帕希騎兵,巴耶塞特一世決定就此突圍,不過巴耶塞特的坐騎中箭,墜馬的巴耶塞特一世被俘虜。著名的安卡拉之戰就此結束。巴耶塞特一世被帖木兒俘虜,而8個月後,巴耶塞特一世客死在了帖木兒軍中,現在圍繞著巴耶塞特是自殺還是死於帖木兒手中產生了爭議。

安卡拉之戰後,帖木兒成為了中西亞的霸主,附屬了安納托利亞,成為了中東商路的主人,這一商路在帖木兒的庇護下保持昌盛,也為帖木兒帶來了無盡的財富。在晚年,這位統治者希望東征,征服世界最後的威脅,東方的大明,不過帖木兒病死於東征途中,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分崩離析,四分五裂,帖木兒帝國猶如亞歷山大帝國一般曇花一現,緊接著退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