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認為,被忽視的第五大發明,為世界歷史帶來實質性改變

不可思議的馬鐙橫空出世

2018年有一期《國家寶藏》節目,展示了一件國寶“銅鎏金木芯馬鐙” ,由遼寧省博物館推薦,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有絕對年代可考的,保存最完整雙馬鐙實物,也是世界承認的,除四大發明外的又一箇中國原創。該馬鐙於1965年出土於遼寧北票縣西官營子北燕馮弗素墓(415年),墓中出土的還有鐵馬銜等馬具,還有數量眾多的鐵鎧甲片,其中有些大型甲片看來是編綴馬甲用的,這說明當時已有身披鐵鎧的戰馬,也說明了馬鐙的應用與重裝騎兵的密切關係。

但沈從文先生50年代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從事文物工作的時候就依據館藏曆史文物提出,馬鐙至少在西漢末就已經發明,馬鐙是西漢時期中原漢族的發明。

西方人認為,被忽視的第五大發明,為世界歷史帶來實質性改變

好多人都好奇,馬鐙看上去似乎是一件很不起眼的裝備,造型也很簡單,也會將其忽略。其實馬鐙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美國著名科技史學家連·懷特就這樣說過:“很少發明有如馬鐙那般簡單,而很少發明又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 。而英國的中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也道:“可以說,中世紀的歐洲經歷了成千年的紛爭,大半由於中國發明的馬鐙。”有人說這是中國古代被忽視的第五大發明!西方認為,為世界帶來實質性改變的中國古代發明,一個是火藥,一個是馬鐙!

中國直到秦漢三國時期,在戰爭中騎兵僅僅是一種輔助力量。秦漢時期中國北方的最大威脅是草原遊牧民族--匈奴,但匈奴尚不能對中原王朝構成巨大威脅,譬如漢初冒頓40萬大軍包圍劉邦幾千人的“白登之圍”幾個月拿不下,這個除了匈奴的鐵器刀箭落後之外,也和馬匹尚未發揮最大作用有關,雙腳夾緊馬腹,雙手抓緊馬鬃,還能揮刀射箭,那是電視神劇的穿越和誇大。

西方人認為,被忽視的第五大發明,為世界歷史帶來實質性改變

如果你到秦始皇兵馬俑坑去看一看,那些與真馬一般大小的陶馬身上,馬具齊備甚至已經有了馬鞍,唯獨沒有馬鐙。沒有馬鐙,人就不能很好地固定在馬背上,不能解放雙手,人的力量、馬的力量、武器的力量就不能合而為一。所以在馬鐙發明之前,騎兵很難成為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

一直到南北朝五胡亂華時期,北燕是鮮卑化的漢人馮跋在推翻了後燕之後建立的國家,馮素弗是馮跋的弟弟。在已挖掘的前燕、後燕、北燕(史稱三燕)40座墓葬中,有10座發現了馬具,而且馬鐙均為雙鐙,由此可見,至少在三燕時期,慕容鮮卑已將馬鐙和甲騎具裝完美地裝備在騎兵隊伍中。

有了馬鐙後的騎兵,才能稱之為“鐵騎”!正是因為有了完備的馬具裝備,前燕這個在遼東遊牧的蕞爾小邦,才能在強敵環伺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在北方佔據一席之地,並在與列強對峙中屢創以少勝多的奇蹟。據記載,公元338年,後趙30萬大軍進犯前燕國都大棘城,前燕皇帝慕容皝派其子慕容恪率2000輕騎,斬殺後趙3萬人。後來才有北齊蘭陵王高長恭500重甲鐵騎破陣流傳歷史。

西方人認為,被忽視的第五大發明,為世界歷史帶來實質性改變

馬鐙推動改變了歷史

三燕文化的馬具首先影響到遼東高句麗,並進而通過高句麗影響到朝鮮半島南部以及日本列島。歐洲馬鐙實物的出現更晚,是在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而阿瓦爾人是來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後代。

遼寧省朝陽北票市博物館副館長姜洪軍告訴記者,柔然人被北魏國主拓跋燾御駕親征擊敗後(公元429年),又被造反的突厥人徹底打垮,其餘部落於6世紀沿歐亞草原之路西遷到多瑙河一帶匈牙利定居,並對當時的拜占庭帝國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消除這種威脅,拜占庭國王提比略二世對騎兵進行了大改組,公元580年他又親自訓練騎兵,特別強調必須使用鐵製馬鐙,這是歐洲文獻資料中第一次提到馬鐙。為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是柔然人把中國馬鐙傳到了歐洲。

公元前8世紀,亞述軍隊實現了戰車向騎兵的全面轉型。但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佔優外,其戰鬥力反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騎兵到達目的地後,往往下馬以步兵身份投入戰場,亞歷山大時代的馬其頓騎兵就是如此。

英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說:“只有極少的發明像腳鐙(馬鐙)這樣簡單,但卻在歷史上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響。就像中國的火藥在封建社會的最後階段幫助摧毀了歐洲封建社會一樣,中國的馬鐙在最初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正是馬鐙的發明,才使中世紀的歐洲進入了騎士時代。直到火器的出現,騎兵才退出戰爭歷史。

西方人認為,被忽視的第五大發明,為世界歷史帶來實質性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