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擠爆、量體溫虛晃一槍:戰疫,還沒到鬆的時候

這兩天,數萬遊客擠遊黃山的新聞上了熱搜。山嶽之間,又見摩肩接踵,敲響疫情防控新的警鐘。

受疫情影響,包括旅遊業在內的各行各業都遭受了損失。地方積極復工復產,出臺優惠政策,拉動消費、啟動內需值得肯定;民眾響應號召,助力消費的熱情亦應鼓勵。但前提是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精準落實到復工復產和社會生活各方面。

黃山之擠暴露的問題,就在不實不細。想到了限制總量,可沒想到遊客會瞬時達到高峰;想到了掃健康碼,可沒想到有些老年遊客不會用……預判有,卻不夠細;措施有,卻不夠全;應對有,卻不夠快。人們熱議黃山之擠的背後,不是憂慮復工復產來得太急,而是擔心疫情防控做得不細。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戰迎來曙光,容易讓人產生麻痺僥倖心理、懈怠思想。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疫情過去論”。現在走在街頭,已能偶見不戴口罩的出行者,問其緣由,答曰“疫情不是過去了嗎?”二是“風險不大論”,認為風險不大,鬆一鬆不會出事,從小區保安測體溫的動作上就能看出端倪。有的小區門口,保安測量體溫的動作開始“變形”,從抗疫初期的嚴格抵近測量,變成隔空“虛晃一槍”。三是“忽視健康碼現象”。在一些餐館,少數服務員只對客人的“支付碼”感興趣,而對客人的“健康碼”漸漸失去興趣。抗疫尚未結束,必須對這些苗頭和心態保持高度警惕,不能把防疫情和促經濟當成“單選題”。

現在的向好局面來之不易,是用慘痛的代價換來的,其中艱辛難以言表。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疫情防控形勢趨穩,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心態,越是要把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再做實再做細一些,讓病毒無可乘之機,讓社會生活有序恢復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