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過春天》:俗套的青春片題材,卻被電影新人拍出了新意

內地導演拍青春片,總是會落入這麼一個俗套的模式:

要有墮胎,要有三角戀,要哭得死去活來。

但是2018年由電影新人白雪拍攝的這部電影作品《過春天》,卻完全顛覆了以往大眾心中對於國產青春片的認知:

不矯揉造作,不賣慘,只用最真實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了一段最殘酷的青春成長史。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部電影《過春天》吧!

評《過春天》:俗套的青春片題材,卻被電影新人拍出了新意

一,俗套的青春片題材

其實對於電影新人白雪來說,之所以選擇把自己的處女作,聚焦在青春這個題材之上。

有一個很現實的目的,那就是:“有模板可循”。

比如在這部電影《過春天》裡,我們就能看到許多其他青春片裡都有過的元素。

評《過春天》:俗套的青春片題材,卻被電影新人拍出了新意

首先是原生家庭的缺失。

在《過春天》裡,女主角佩佩生長在這麼一個缺失的原生家庭裡,母親是住在深圳的小三,成天不是叫一堆朋友過來打牌,就是和情人約會,對待唯一的女兒,似乎從來沒有關心過她需要什麼,從來沒有想過她到底需要什麼。

而父親呢,是一個香港最普通的叉車司機,之前和佩佩的母親好過,現在他又有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生活。

父親對於佩佩而言,就是那種特別真實,特別想要親近的對象,可是最後卻還是成了那種想要接近卻永遠也靠近不了的人。

這種原生家庭的缺失,幾乎是所有青春片裡都會有的一種角色背景,也正是這種破滅的原生家庭,才顯出了最後青春的殘酷,以及人物角色的失控,甚至最後走向犯罪邊緣,都是由此開始的。

評《過春天》:俗套的青春片題材,卻被電影新人拍出了新意

其二,就是閨蜜情,三角戀。

閨蜜情,三角戀,可以說是國內青春片的標配了,比如郭敬明的《小時代》,比如趙薇的《致青春》,無一例外都有這些元素。

而在這部《過春天》裡同樣也有這些元素,往返於深圳和香港的佩佩只有一個好姐妹JO,同時她們也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去日本看雪,那就是去日本旅行。

正是基於這個夢想,佩佩認識了JO的男友阿豪,而跟著阿豪一起賺錢,跟著阿豪一起當水客的日子,毫無例外的佩佩對阿豪產生了懵懂的感情。

特別是片中在樓道里阿JO質問佩佩的那一場戲,甚至兩個人為了一個男人而翻臉,廝打在一起的時候,像極了所有青春片裡都會出現的俗套劇情。

而在和閨蜜廝打以後,當阿豪再次找到佩佩,要拉著她幹一票大的,兩個人躲在陰暗的房間裡,互相往對方身上捆綁著手機時,那種狹小環境裡的曖昧,那種侷促環境裡的彆扭,可以說把青春片的曖昧和不安,給展現的淋漓盡致。

評《過春天》:俗套的青春片題材,卻被電影新人拍出了新意

至於片中最後一個俗套元素,可能就是貫穿全片的理想了。

對於佩佩和阿JO而言,她們的理想是想攢夠了錢,去日本看雪。

而對於少年阿豪而言,他的理想是逃離開面館的原生家庭,自己盤下一個倉庫,做大水客。

少年的理想,少年的情懷,其實是所有青春片都必備的一個元素,也是必須存在的一個元素,特別是到了最後三個人各自理想的一一破滅,也可以說是一種毫無驚喜的結局。

評《過春天》:俗套的青春片題材,卻被電影新人拍出了新意

二,老瓶裝新酒,電影新人是怎麼玩出青春片的新意的?

白雪作為北影出來的專業電影人,她對於青春片是有自己的理解的。

雖然她也不併不抗拒,國內對於青春片的具體固化,但是她也想在“老瓶裡裝上新酒”,加上自己的思考。

首先,這部片子不僅僅只講原生家庭的破滅,同時也講原生家庭的和解。

在片中,我們其實是能看出佩佩對於自己的母親,對於母親的情人極其厭惡的,特別是有一次佩佩帶著阿JO,回家的時候,不小心就撞上了母親帶著情人回家。

而她當時的第一反應是躲到房間裡不出來,甚至阿JO都出來喊叔叔阿姨了,她依然一副冷臉。

而在她見到母親和情人以後,她的第一反應是回香港找自己的親生父親,可是當她發現自己的親生父親正和自己的一家人在歡樂的吃著晚餐,在歡樂的聊著天時,她突然感覺到自己被自己的家庭給拋棄了。

但是,這部電影卻不僅僅只講了原生家庭的破滅對少女造成的影響,她也用真實的筆觸講了少女心中的希冀的和解。

評《過春天》:俗套的青春片題材,卻被電影新人拍出了新意

比如阿JO,和佩佩翻臉的時候,一開始佩佩什麼話都沒有說,直到阿JO,說出你媽是小三的時候,佩佩才和好友扭打到了一起。

而後面當筋疲力竭的佩佩回到家裡,發現自己的母親正祈求著情人把她的錢還給她時,也是佩佩衝上去為自己的母親打抱不平。

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有怨恨,對自己的母親有敵意,但是也不影響一個少女對自己原生家庭的維護,也不影響一個少女對自己母親的和解。

這個高度,雖然之前的青春片裡也有提及,但是都沒有像這部《過春天》裡一樣深刻,特別是最後一幕,女兒帶著母親爬上香港的高山之上時,更是給一段殘酷的青春,一個美好的結尾。

評《過春天》:俗套的青春片題材,卻被電影新人拍出了新意

而這種有殘酷,有破滅,也有和解和溫暖的青春片,確實從立意上就讓人耳目一新。

其次,不僅僅講青春期的疼痛更講青春期的成長。

從一開始,佩佩在整個青春期裡遇見的那些挫折,遇見了那些疼痛,本來就是所有人的青春故事裡都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裡,佩佩的叛逆,佩佩的逃離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這個逃離的過程裡,她寧願去接近花姐,而不願和自己的母親多說話,寧願行走在犯罪的邊緣,也不想找自己的父母開口要錢,主要原因也是在於,她在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之時,在花姐這個犯罪團伙裡收穫了溫暖,收穫了家庭般的安全感。

評《過春天》:俗套的青春片題材,卻被電影新人拍出了新意

特別是當花姐不僅僅能給予她金錢上的安全感,還能給予她母性,家庭上的安全感,這種對於安全感的追逐,其實就是她自我的成長的一個過程,其實就是她自我追逐的一段過程。

至於在這段時期裡遇到的人,遇到的事,不論好壞,都終將,也必將促使她從一個女孩,成長為一個女人。

電影中最有意思的一幕出現在佩佩不小心弄壞了手機屏幕以後,她沒有選擇直接向花姐求助,更沒有向阿豪求助,而是自己走到了手機店,想要自己解決這個麻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自我解決,而不是向他人求助,這本身就是成長的最明顯的一個標誌。

正是這種心理上的成長,也讓佩佩後面在遇見阿JO,以及撞見母親被情人甩的時候,她能夠理解對方,她能夠換一種角度去思考問題。

評《過春天》:俗套的青春片題材,卻被電影新人拍出了新意

最後,這部片子,不僅僅有懵懂、有曖昧的青春,更有最接近真實世界的不安!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青春就是不安的,青春就是動盪的,確實如此,但是在這部電影《過春天》裡,導演將所有青春裡躁動,所有青春裡的不安。

都放置在一個意向之下:

過海關,也就是片中“過春天”的原意。

鏡頭一邊是豔麗的,青春的香港,另一邊是繁忙的,充滿慾望的深圳。

而通過佩佩無數次的帶貨“過春天”,通過她無數次的往返於香港與深圳的白天黑夜,也進一步將青春這個主題的躁動和不安,人格化的表現了出來。

特別是最後一次,當佩佩捆綁著滿身的手機過海關的時候,她臉上的緊張和不安,以及出了海關以後,遇見的那場瓢潑大雨,不正是我們青春的一場明證嗎?

而這種通過“過春天”這一意向帶來的強烈不安感,比起電影《狗十三》和《少年的你》來說,還要強烈。

評《過春天》:俗套的青春片題材,卻被電影新人拍出了新意

結束語:

雖然這部電影,從形式上來看,依然和過往那些青春電影,毫無二致,但是不管是片中的煙火氣,還是作為新人女導演的電影格局,以及對於片中人物的鮮明刻畫,都是值得一提的。

至於劇中對於成長,對於原生家庭的思索和和解,也都是國內少有觸及的領域範疇。

所以如果要給這部電影打一個分的話,我認為豆瓣上網友們給出的7.7分是不合適的,在我看來,至少可以給到9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