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起兵他舉報,玄武門之變他中立,憑戰功名列凌煙閣第八名

兩千多年華夏征戰史上,名將如雲。其中唐朝大將李靖是“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對他最器重的反倒是曾經的敵人,頗具傳奇色彩。

李靖,字藥師,陝西三原人,因此有人叫他三原李靖,也有人習慣叫他李藥師。


李淵起兵他舉報,玄武門之變他中立,憑戰功名列凌煙閣第八名


李靖是隋朝大將韓擒虎的外甥,受家庭的薰陶,從小就對兵書戰策感興趣。韓擒虎很看好他,誇李靖說:“能與我討論孫子吳起兵法的人,只有你啊。” 要知道,韓擒虎可是隋朝數一數二的大將,是隋朝平定南陳的大功臣。

如果說韓擒虎或許有鼓勵的成分在,那麼當朝重臣楊素的評價就已經是發自內心了。據說年輕的李靖去拜訪楊素,楊素撫著坐床對李靖說:“你將來是要坐到這個位置啊!”。以至於楊素旁邊侍女聽到這個話後跟李靖私奔,當然那就是小說《風塵三俠》的內容了。


李淵起兵他舉報,玄武門之變他中立,憑戰功名列凌煙閣第八名


歷史沒有記載,能被楊素和韓擒虎雙雙看好的李靖為什麼沒有留在長安做官,而是屈居馬邑郡丞這一低級軍官之位,隸屬於太原留守李淵。這個時候天下已經大亂,河南翟讓、李密,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先後揭竿而起。《隋唐演義》中提到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就是這些人。

隋煬帝對此束手無策,選擇在揚州偏安。天子如此無能,身為太原留守的李淵眼見群雄逐鹿,也打算分上一杯羹。他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作為下屬的李靖察覺了他的這一動機,準備前往江都,向隋煬帝檢舉李淵,但走到一半由於道路不通未能抵達。不久之後李淵果然於太原起兵,並迅速攻佔了長安。


李淵起兵他舉報,玄武門之變他中立,憑戰功名列凌煙閣第八名


此時的李靖,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空有滿腹經綸,壯志未酬。臨刑將要被斬首時,他效仿前輩韓信,大呼:“明公興起義兵,本是為天下除暴亂,怎麼大業未成,就要因為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可能是天佑大唐吧,李淵出於愛才之心放過了李靖。不久,同樣招賢若渴的李世民把李靖召入幕府,成為智囊。

幾年後,李靖再次面臨人生選擇。朝中文武分為兩派,太子黨和秦王黨。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不可能安於臣子之位,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雙方矛盾日益激烈。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宰相陳叔達、大臣長孫無忌和秦王府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等堅決擁護李世民上位。


李淵起兵他舉報,玄武門之變他中立,憑戰功名列凌煙閣第八名


李靖成為少數保持中立的人之一。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從秦王到皇太子,再到登基稱帝,史書上沒有李靖參加的記載。

就是這麼一個與李淵有隙,又在李世民發達政變時沉默的李靖,因何能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且位居第八呢?戰功!李靖深知自己不是李淵父子的老班底,李淵父子不殺他也是相中他軍事能力。那麼,一切戰場上見吧。


李淵起兵他舉報,玄武門之變他中立,憑戰功名列凌煙閣第八名


公元618年,49歲的李靖被李淵委以消滅南梁蕭銑的重任。李靖到任不久,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叛唐,率眾進犯夔州,統帥李孝恭失利,李靖則率八百士卒襲擊其營壘,大破敵兵。又在險要處佈下伏兵,一戰而殺死肇則,俘獲五千餘人。李靖初戰獲勝,令狐疑滿腹的李淵大喜過望,親筆寫敕與李靖說:“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公元621年,李靖向李淵上奏《平南十策》。李淵任命堂侄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李靖為行軍總管。並特別告訴李孝恭,“三軍之任,一以委靖”。這樣李靖已成為實際上的唐軍主帥。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蕭銑兵敗投降,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滅亡。


李淵起兵他舉報,玄武門之變他中立,憑戰功名列凌煙閣第八名


公元621年,李靖率軍越過南嶺,到達桂州,所到之處,皆望風歸降。地方首領紛紛上表表示歸順,李靖連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戶六十餘萬。自此“嶺南悉平”。

公元623年,輔公祏舉兵反唐。李淵再次命李孝恭為主帥,李靖為副帥,率兵討伐,僅數月,大捷。此時的李淵對李靖佩服的簡直五體投地,他對大臣們說:“李靖乃蕭銑、輔公祏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李靖!”

如果說以上戰果都是在南中國取得的,李靖對北方邊防更加熟悉,別忘了李靖在隋朝出仕時就是戰略要地馬邑。是的,就是漢武大帝起四十萬兵馬準備伏擊匈奴的馬邑。

公元625年,突厥頡利可汗率十餘萬人越過石嶺,大舉進犯太原。李淵馬上命李靖為行軍總管,以抗擊東突厥。此時的李靖,已經完成了從將領向統帥的轉變,成為唐高祖李淵的救火隊員。這也是李靖能在玄武門之變中保持中立的最大資本。

因為李世民知道,坐穩江山之後,外患東突厥、西突厥還等待著他去征服。而李靖,就是他的王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