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前世今生

《春江花月夜》出自樂府舊題,根據《樂府詩集》的相關記載,我們可以得知,《春江花月夜》是屬於清商辭曲的吳聲歌曲,而第一個寫作此曲的人,是南朝的陳後主。

但是區別於南朝陳後主之前,類似於《後庭玉樹花》辭藻華麗的宮體曲風,張若虛的的確確在內容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創新,他在詩中,實實在在地寫景,真真切切地抒情,一改之前宮體詩的豔麗俗媚,就像程千帆先生所說,張若虛創作的內容已經徹底與宮體詩劃清了界限

《春江花月夜》的前世今生

全詩整體上只是沿用了《春江花月夜》的名字,內容上大膽創新,前十六句圍繞眼前自然美景,中間四句委婉過渡,後十六句直抒胸臆。

張若虛對月的深情

全詩雖然說是對春、江、花、月、夜五個景物進行描寫,但是“月”在整首詩中一共出現了二十七次,即使在沒有出現“月”的地方,詩人也會運用烘雲托月的手法,在零星的細節上表達著對月的深情,可以說張若虛將它全部的愛都傾注於“月”之上,他對月愛得深沉。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一個“共”字,將江潮湧動和月色流光的動態,完美的展現出來,天上的明月照射,月光瀰漫,揮灑在波動的潮面上,低頭的動態與抬頭的靜態,為這片月夜營造了一片勃勃生機。

《春江花月夜》的前世今生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流霜”二字,彷彿一陣寒流襲來,冰冷刺骨,在“白沙”的映襯下,讓人感到月色陣陣的寒冷與清霜,雖然沒有直白地寫月,但通過觸感與視覺,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沉浸在清冷的月色之中,這種烘雲托月的手法,既營造了一種清冷的意境,也為之後自己的思鄉思親做下了鋪墊。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這句話景隨鏡移,我們感受到了月光的纏綿,“徘徊”形象地寫出了月光的瀰漫,月色的迷離。隨著詩人的目光,月光在逐漸地慢移,他看到了分別的人們,看到了女子的相思,將剛才自己的思親倍切與離愁別緒,在思想的落寞上融合了。

《春江花月夜》的前世今生

張若虛先進的宇宙意識

詩人目光西行,溯江而上,通過江邊的一花一草一樹一雲,再次為我們展現了月色的清麗,為我們營造出了一片邈遠迷離的月夜美景的幽靜氛圍。

中間四句過渡,十分有深意,體現出了張若虛先進的宇宙意識。

詩中由景入情,從客觀景物的描寫到主觀情感的抒發,通過對比自然的永恆生命力、月亮的亙古不變,感慨自己生命的短暫,良辰美景的轉瞬即逝。

但是此處張若虛沒有蘇軾的那份豁達淡然,有的只是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仍舊能看到眼前美景的滿足,自己在落寞的時候仍然有美景相伴的慰藉。

這不是杜甫的憂國憂民,也不是嵇康的苦愁憂患,更多的是側重於離愁別恨的感慨,宇宙與人生的聯繫。

《春江花月夜》的前世今生

遊子思親與女子相思的完美融合

詩詞的後半篇,張若虛觸景生情,十分思念親人和家鄉,還夾雜了女子對遠行丈夫的日夜相思,但是這是兩個維度的相思,一份是家國情懷,一份是兒女痴怨,但是這兩位主人公都並沒有對此產生怨恨,有的只是對重逢的盼望與等待。

張若虛是盛唐前期的詩人,生活在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而且在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值青春壯年,所以在這個大環境之下,他寫的詩不會帶有任何的悲觀情緒,有的只是他對時光易逝,良辰短暫的感慨,有的是悵惘而無哀愁,有的是迷茫而無苦悶。

雖然寫了女子的落寞相思,自己的漂泊思鄉,但是他們都對重逢心存希望,相信未來是美好的,是光明的,而並沒有一絲的悲觀情緒。

《春江花月夜》的前世今生

所以我認為這首詩在今天也有新的含義。

我們現在的時代是幸福的時代,是充滿希望的時代,是一個努力追夢逐夢、有理想有追求的時代。

在這樣一個積極向上的大環境中,我們也不應該處於一種喪的狀態,享受一種喪的文化。

當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可以短暫的吐槽,但是不要一味地埋怨,不要對這一類事件報以冷漠,報以灰心。我們要讓自己充滿正能量,對任何事情都抱有希望,願意嘗試。

另一方面,這首詩也啟示我們,如果你厭了,倦了,就走進自然吧,在自然的美景中,在人生與宇宙的小與大之間,尋求一種安寧,獲得一種重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