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蒸月餅?起義信使?細數月餅的前塵往事

月餅,別名小餅、月團。

籠蒸月餅?起義信使?細數月餅的前塵往事

餅如月圓,月兆人圓。中秋閤家分食之,祈願和睦團圓,因循至今。


月餅×源起

月餅溯源,可追至中國古代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籠蒸月餅?起義信使?細數月餅的前塵往事

而關於中秋食月餅之俗,有一說法,當年李靖征討匈奴八月十五得勝歸來,唐高祖李淵(一說唐太宗李世民)將胡人獻的祝捷餅分於群臣,此後遂有中秋食胡餅之俗,後楊貴妃提議將胡餅易名為“月餅”。

此說雖無可證,但唐人中秋食餅之俗不虛。日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有載,“(八月)十五日,寺家設餺飩餅食等,作八月十五之節”。


唐代雖無月餅記載,但宮中流行一種餅食謂宮餅。《洛中見聞》稱,一年唐僖宗於八月十五夜吃餅,聽聞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宮餅賜予新科進士。

籠蒸月餅?起義信使?細數月餅的前塵往事

月餅一詞,則最早見於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該書“蒸作從食類”有“月餅”一項,此月餅不同於今日,是一種籠蒸帶餡的發麵餅,如今山東河南一帶一些農家逢中秋還會製作這種月餅,可視為宋朝遺俗。

而對中秋賞月食餅的描述,明代《西湖遊覽志會》有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食餅×演變

北宋時宮廷流行中秋食餅,後漸傳於民間,蘇軾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由此可知當時月餅已用酥油和糖作餡了。

籠蒸月餅?起義信使?細數月餅的前塵往事

相傳元朝時,中原人民不滿蒙古人殘酷統治,便利用饋贈月餅之機,於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起義,趕走蒙古韃子。在東北地區,仍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籠蒸月餅?起義信使?細數月餅的前塵往事

到了明代,中秋食贈月餅之俗普遍於民間,月餅有了“團圓”之義。《酌中志》有載,“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宛署雜記》亦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此時月餅已是圓形,“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製作工藝也已達到很高水平,供給皇宮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籠蒸月餅?起義信使?細數月餅的前塵往事

時至清代,月餅製作越來越講究。形制上,京中祭月的月餅直徑一尺多,上有月宮、蟾蜍、玉兔等圖案;口味上,《隨園食單》如此描述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月餅×今世

而今,月餅在用料、做法、形制等方面豐富發展,不僅形成京、蘇、廣、潮、滇五大派別,更有冰皮、冰淇淋月餅等新秀迭起。

籠蒸月餅?起義信使?細數月餅的前塵往事

一如上元之元宵、清明之寒團,月餅存在的意義,早已超越了食之本身,是濃縮了人情、盼願的美好化身。

中秋夜,人團圓,月上碧空,桂花香拂眼,餅甜心更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