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聖經》中的童話,神對好人受苦的回答

《聖經·舊約》主要講述的是以色列人的歷史,神的意志貫穿始終。在《舊約》中,神以一種個性鮮明的形象出現,性情暴烈,稱以色列人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擊殺過不少違逆其意志的凡人。

然而在這些由不同作者記述的篇章中,卻也有些相對獨立的內容,比如《創世紀》、《約伯記》等等,在一些這樣的篇章中,神無疑展現出了作為創世者更為廣闊的胸懷,而不僅僅表現得像是以色列人的部族神而已。

《約伯記》便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篇章。一是它那童話般的故事結構和結局,二是它那對這個世界不公的質問:為什麼好人受苦?——約伯的吶喊和宣洩,即使在相隔千里、相隔千年的我看來,依然暢快淋漓,說出了無數人心中的憤懣。

我想,德國作家歌德的名作《浮士德》一定是借鑑了《約伯記》的故事:

《約伯記》——《聖經》中的童話,神對好人受苦的回答

《約伯記》開始於一個賭約:神向撒旦稱讚人間的約伯,說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撒旦認為約伯的虔誠源於神的眷顧,如果奪走約伯的一切,“他必當面棄掉你”。於是神放任撒旦毀掉約伯的一切,只是不可以傷害約伯的性命。神相信約伯的堅定。

於是,約伯的無妄之災開始了:先是他的牲畜和僕人,然後是他的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在一天之內幾乎死絕,只留下幾個報信的。

此時約伯雖然非常痛苦,卻依然堅守他的信仰。

然而神和撒旦的賭約卻在繼續,這次,神放任撒旦攻擊約伯的身體,只是“存留他的性命”。

約伯的厄運便繼續延伸:他的身體長滿毒瘡,痛苦不堪。然而他依然不說褻瀆的話,“並不以口犯罪”。他的三個朋友來看他,安慰他,為他難過。

而此時,約伯的壓抑和痛苦才終於開始宣洩出來:

“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絕氣?

為何有膝接收我?為何有奶哺養我?

不然,我就早已躺臥安睡,

和地上為自己重造荒邱的君王、謀士,

或與有金子、將銀子裝滿了房屋的王子一同安息。

或像隱而未現、不到期而落的胎,歸於無有,如同未見光的嬰孩。

在那裡惡人止息攪擾,睏乏人得享安息,

被囚的人同得安逸,不聽見督工的聲音。

大小都在那裡,奴僕脫離主人的轄制。”

《約伯記》——《聖經》中的童話,神對好人受苦的回答

這樣自我否定的宣洩,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痛苦導致的。而是約伯作為一個正直的人,在歷經滄桑、看遍世態炎涼後,對世間不公積累了太多憤懣和不平。他不敢說褻瀆的話,便只好自傷自殘。

三個朋友輪番上陣勸慰約伯,大概的觀點便是,約伯是因為犯了罪才招致此時的災禍。

這就好像網上很流行的“受害者有錯論”,人們力圖從受害者身上找到過失,一方面可能是堅信“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道理,一方面也是安慰自己那缺乏安全感的心。

彷彿自己做到毫無瑕疵,意外就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一樣。

然而約伯拒不認罪,認為自己是無辜的,牢騷和抱怨卻更加強烈:

我對神說,我豈是洋海,豈是大魚,你竟防守我呢?

若說,我的床必安慰我,我的榻必解釋我的苦情;

你就用夢驚駭我,用異象恐嚇我。

甚至我寧肯噎死,寧肯死亡,勝似留我這一身的骨頭。

我厭棄性命,不願永活。你任憑我吧,因我的日子都是虛空。

人算什麼,你竟看他為大,將他放在心上,

每早鑑察他,時刻試驗他。

你到何時才轉眼不看我,才任憑我嚥下唾沫呢?

乃至於提出有關這個世界最根本的問題之一:為什麼這世間罪惡橫行,好人沒有好報?約伯的話也越來越尖銳:

“我本完全,不顧自己,我厭惡我的性命。

善惡無分,都是一樣,所以我說:完全人和惡人他都滅絕。

若忽然遭殺害之禍,他必戲笑無辜的人遇難。

世界交在惡人手中,矇蔽世界審判官的臉,若不是他是誰呢?”

“我厭煩我的性命,必由著自己述說我的哀情,因心裡苦惱,我要說話。

對神說:不要定我有罪,要指示我,你為何與我爭辯。

你手所造的,你又欺壓,又藐視,卻光照惡人的計謀。這事你以為美嗎?”

約伯在與三位朋友的辯論中宣洩著壓抑多年的不滿,其後又有年輕人以利戶加入討論。在這種誰也無法真正說服誰的情景下,神忽然出場,從旋風中回答約伯。

實際上,這個時候我是很期待的。就像富樓那在《楞嚴經》中追根溯源的問題一樣: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我很想知道神對於世間罪惡的解釋。

結果當然可想而知,並不是我所期待的那種答案。

神並沒有正面回應約伯世間罪惡的質問,而是說起日月星辰的運轉和世間生靈的繁衍生息,這一切都由神掌控,彰顯神的大能。大概意思就像是夏蟲不可以語冰。

於是約伯懺悔。

《約伯記》——《聖經》中的童話,神對好人受苦的回答

神終究是喜愛約伯的,不僅使約伯恢復健康,此後賞賜給約伯的財物更是加倍。然後他又生了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從此幸福地生活,直到年紀老邁,日子滿足死去。

這便是《約伯記》的大體內容,充滿戲劇性,有曲折,有衝突,卻依然有著一個光明的結局。神終究扮演了一個有溫度的形象,不至於讓正直的人晚景淒涼。只是恐怕作者也不知道這世間惡人猖狂好人受苦的原因吧,只推給凡人的無知和侷限。

然而實際上作者說得對,凡人難道不正是不能看到全部真相嗎?妄下判斷於世間的種種,不如努力做到問心無愧。

而從另一個角度,《約伯記》真的很像是童話,就連細思恐極的那種都像。

因為真不知道約伯開始死去的牲畜、僕人和兒女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