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35毫米镜头在人文摄影中的应用

听说适马要出第二代35 1.4镜头了。听说。听说的事情未必靠谱,不过闲鱼二手适马35 1.4价格已经跌的挺厉害。这个事情与我无关,我就随便说说,你就随便听听。

35毫米镜头,其实不算是“标准镜头”。视角在40°~57°之间的镜头,视场角及成像的透视关系接近人眼,这个焦段区间的镜头,我们都可以称为“标准”镜头。这个焦段也是人文摄影的最佳选择。

35毫米镜头拍摄人文题材,稍加控制,就能得到符合人眼视觉习惯的片子。28毫米的控制难度要大一些,这个控制难度,主要是讲边缘变形。有畸变,也有透视变形的因素。我们看一些老照片可以发现,28毫米或者更广的镜头拍摄人文题材时,边角变形是个大问题。现代镜头的畸变控制已经很好了,但是透视变形还是很难控制,或者说基本不可能控制。

有些老法师给你讲故事,说我只能用到28毫米镜头,嗯,主要就是这个意思。其他的,比如说摄入元素过多,导致画面凌乱,破坏主题,分散观众注意力,这些都属于你的技术水平问题,想办法,自己努力提高就好,这个不是28毫米镜头的错。

我的拍摄题材主要是人文摄影,以黑白表现形式为主。今天没啥事情,随便闲聊几句35毫米镜头的使用。这个话题缘起经常看到有人问,35毫米镜头怎么用,50毫米镜头怎么用。怎么用这个事情,说起来挺简单的。一是大量学习,现在网上能够买到清晰度很不错的图片,我大概买了上万张,花了几十块钱。没事就看大师们拍的片子。一遍一遍地看。猜测他用的是什么镜头,什么焦段拍摄的,拍摄的角度,用光,景深,想表达的意图。二是模仿拍摄。模仿拍摄很关键,如果你立志商业摄影,模仿是必经之路。如果是街拍,或者专注人文摄影,这个要说实话,模仿之路很难。在人文摄影中,模仿的价值很小,几乎为零。人文摄影需要你对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不断的提高,具体地说,你需要学习的东西挺多的,美学,社会心理学,历史文化,哲学......你跟大师的差距,不在镜头上,不在抓拍的技术上,也不在什么决定性瞬间上,最终,只在修养的差距上。

但是技术还是很重要的一环。

人文摄影中,哪些属于技术范畴?

第一是用光。一个合格的摄影师,人文摄影爱好者,必须要养成对光的敏感。光从哪里来,光的角度,可能产生的效果,你在按动快门之前,心里就要有数。一个基本的素质,到了陌生的环境中,你首先要确定主光源,然后考虑光圈,我的拍摄只用光圈优先,光圈决定景深,景深决定氛围。

第二是景深。我见过很多摄影爱好者,玩了几十年的摄影,对景深的理解,全靠相机传递的信息。就是说,他在拍摄前,对景深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概,差不多,完全是模糊的认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没有镜头感。所谓镜头感,第一要素就是景深。你站在那里,五米的距离,用的是35毫米镜头,用F1.4还是F4?F1.4的景深是多少,F4的景深是多少,在没有打开相机电源之前,你应该已经清楚。使用相机确定景深,是被动的思维。而创作,永远是需要主动的设定。当你在脑海中主动设定景深的时候,需要用什么光圈,需要多少距离,这个焦段的镜头在这个距离、这个光圈下的透视效果,你就会了然于心。

第三,镜头感的培养。镜头感与景深的关系密切,景深与拍摄距离的关系密切。那么,镜头感的培养,首先要精确的距离感。我刚学摄影的时候,是拉开皮尺估算距离。基本上两三天以后,你对距离的认识就很清晰了。

前面站个人,离你多远,心里就有数了。然后,你就可以开始你的定焦之旅。是的,定焦。再强调一遍,定焦。学好一个焦距,你再用变焦。我说了你可能不信,大多数习惯用变焦的人,基本没有镜头感。玩十年,玩二十年,还是那个水平。摄影入门一年后啥水平,二十年以后他还是那个水平,没有什么提高。他们一般会转行器材党,继续坚持自己对摄影的热爱。你和大师就这点差距,拍摄之前,他已经知道拍摄的效果,你是端起镜头,才知道可能会是什么效果。

距离决定镜头的透视效果。最终你要拍摄的,就是某种透视效果下的片子。镜头感就是这么简单,精确掌握距离之后,景深范围就呈现在你脑海中,透视关系一目了然,这些要素就是镜头感。按完快门,记录下那个决定性瞬间后,你不会懊恼,尼玛当时用F4就好了,为毛要用F5.6?

第四,镜头的选择。其实相对于35毫米镜头,我更喜欢40毫米焦距。不过35毫米镜头选择的余地更大一些。简单地说,商业摄影,包括婚礼摄影,35 1.4是刚需。人文摄影,F2.8的光圈已经足够了,因为人文摄影对背景的交待是刚需,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介绍背景,兼顾主体与背景的关系。这一点,在学习大师们的作品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很少有大师专注于F1.4下的拍摄,不是说没有,但是这种片子很少。我经常使用的光圈是F5.6,F8,距离五米,不超过十米。F8五米已经可以实现超视距全清晰,这多简单,抬手就拍,不需要对焦。35毫米镜头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枚环境介绍为主的镜头,镜头中的人物,是环境中的人物,环境的比重大于人物,这是镜头视角属性决定的。

说我要突出人物,不就得用大光圈?F2.8够用吗?够用。不仅够用,而且好用。你要考虑你的拍摄距离,如果你需要更大光圈的时候,说明你拍摄的目的,是要突出主体,这个时候,你应该考虑,靠近主体,直到两到三米间。在这个距离下,F2.8已经够用了。除非你一根筋,非要在五米处剥离和突出主体,让它鹤立鸡群。然而,特写不是人文摄影的主要手法,在人文摄影中,超大光圈的特写其实是一种错误。没有环境介绍的人文,那已经不属于人文摄影的范围。注意区别用途,人像摄影与人文摄影是有区别的。实际上,在人文摄影中,距离主体越近,你可能选择的光圈越小,这一点,与人像摄影是不同的。另外,F2.8的镜头,轻便,小巧,不引人注目。当年为什么很多人用旁轴扫街?因为体积小,没有倾略性,不引人注目。摄影师只是事件的旁观者,如果可以隐身,那是再好不过了。

最后说一下镜头的选择。总的来说,不推荐老镜头。我有一床的老镜头,贵的便宜的都有,35这个焦距的有一堆。有些镜头很有特点,比如徕卡的M 35 3.5,层次特别好,对于黑白拍摄来说,这种低反差高分辨率的镜头,是黑白拍摄的福音,毕竟后期好调整啊。可是现代数码相机,几千万的像素,这些老镜头很难喂饱,除非在你的摄影中,内容为王,画质不是考虑的重点。如果是这个拍摄风格,老镜头完全可以用。镜头的选择,前面说了,大光圈不是刚需,2.8就很好,完全够用。镜头素质,当然是越高越好,35毫米镜头,要兼顾几个考虑,光圈,畸变,焦外,轻便性。摄影是个体力活,能省点力气就省点力气。

我们今天没有说色彩。色彩对观众的心理影响很大。在人文题材中,为了加强主题,突出内容,很多时候,我们会选择去掉色彩。黑白是一种提炼。嗯,不是说黑白就是高雅,黑白只是一种表现手法,一种取舍。去掉色彩的影响力,直指人心,这是选择黑白的目的。是否选择黑白,在于拍摄题材的属性,并不是说人文摄影就等于黑白,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