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經濟學家、世界銀行前中國業務局局長黃育川:“賴”掉欠中國的債,美國敢嗎?

【環球時報記者白雲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極大衝擊著世界貿易,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議論經濟衰退及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問題。這是一個需要所有人通力協作的時刻,但當下國際政治的現實性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比如有人聲稱要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還有人想讓中國為疫情導致的經濟損失負責。《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亞洲項目資深研究員黃育川(如圖),聽他分析當下的嚴峻形勢。在美國財政部任過職的黃育川曾出任世界銀行中國業務局局長、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擔任過世界銀行亞洲地區首席經濟學家。

“我猜測美歐全年將會是4%到5%的負增長,甚至更低”

環球時報:大部分人認為,全球性衰退已經無法避免,唯一的問題是程度和規模。您有何預測?

黃育川:由於我們尚未對病毒的演變有全面的掌握,所以對全球增長的前景無法有完全明確而肯定的預測。但我們已經可以基本作出如下判斷:今年第一季度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都將出現嚴重衰退,從負增長3%到10%不等,甚至有預測稱可能有經濟體負增長10%到15%。

剛剛開始的第二季度,西方的衰退將繼續,在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前都難以穩定下來。我猜測美歐全年將會是4%到5%的負增長,甚至更低。至於中國,儘管工廠正在慢慢恢復產能,但問題是需求端和市場下滑,西方封城等措施也造成中國製造商難以獲得歐美訂單,所以中國經濟的放緩可能在第二季度繼續。從全年來看,幸運的話,中國的增長率可能在0到1%之間。但只要維持正增長,就已經是一個幸運兒。

我對中國的建議是,不要試圖維持某個數字的增長目標,要把保持生產能力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也就是說,一旦恢復正常,中國隨時做好準備並能迅速把生產力提高到需要的水平。儘管我們不知道這一天何時才能到來。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會被削弱嗎?

環球時報:疫情加劇了有關全球產業鏈的討論。有報道稱,疫情之後西方將加速把供應鏈轉移出中國,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會被動搖嗎?

黃育川:我不認為疫情本身會對全球產業鏈造成巨大影響,真正影響到佈局的還是美中貿易戰:關稅和進出口限制讓一些美國公司越來越難把中國當作面向美國本土和全球市場的生產基地。

本質上,這次疫情引發關注的是一個應急物資的儲備問題,比如呼吸機、口罩、藥品等的儲備。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因為企業無法以昂貴的方式進行儲備,它們必須由政府從公共利益和安全出發來維護。事實上,由於H1N1大流感、埃博拉等危機,美國的醫療設備庫存在過去十年顯著減少,且未得到補充,其他國家也一樣,缺乏一套體系來確保足夠的應急物資庫存。

這場疫情會讓每個國家重新認真思考未來如何維持某些關鍵物資的儲備,如何確保這些物資的合理分配,以及誰來生產這些物資,並嘗試就這些問題達成一個全球性共識。因為如果這些關鍵物資的生產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那在危機時刻我們將面臨很多問題。

另一方面,把關鍵應急物資的生產分散到多國也是有代價的,它意味著成本大幅提升、效率降低、銷售下滑和利潤減少,即增長放緩。某種意義上,這有些像“9·11”後機場及其他地方採取的更多安全措施,它們都是有成本的。

我想,這是一個此前沒有被世界認真考慮過的嚴肅議題。它當然可以被視為重組全球供應鏈的一個方面,但這只是一個極其特殊、和疫情緊密相關的領域,和諸如手機、紡織品、日用消費品等大量商品的供應鏈的多樣化不是同一個問題。至於後者,我的回答是:過去3年,一些公司的確在考慮將它們在中國的供應鏈轉移到越南、印尼、墨西哥等國,甚至有的已付諸行動,但這一流動的規模並不明顯。

“美國會繼續向全世界出售更多債券,但它不能違背自己還債的義務”

環球時報:疫情會怎樣影響貿易戰的前景?共和黨議員吉姆·班克斯對媒體聲稱,美國應要求中國減免國債來補償美國在疫情中的損失。我們想知道,美國“賴”掉欠中國的債務是否可能?

黃育川:疫情會讓貿易戰的前景更糟糕。儘管美中領導人通電話試圖讓兩國轉向更多合作,但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疫情勢必成為一個重點話題,白宮很容易把一切責任推到中國頭上。這將加劇兩國關係的緊張。

關於班克斯的話,首先,美國有很多評論員甚至議員會發表一些荒謬的言論,甚至有時候白宮發言人也會如此,人們需要學會忽略它們。其次,美國會繼續向全世界出售更多債券,但它不能違背自己還債的義務,一旦美國有任何債務失信的舉動甚至跡象,美元作為全球貨幣的信譽將受到極大傷害。美元也許會崩潰,並帶來世界範圍內的災難。

環球時報:從更廣的視角看,疫情將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哪些影響?

黃育川:疫情本身並沒有導致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與權力平衡的根本性轉變,它只是強化了一種實際上從10年、15年甚至20年前就已開始的趨勢——西方對全球化的擔憂,因為全球化被認為並沒有給美歐普通民眾帶來太多好處。

這種擔憂表現在各國民眾的抗議遊行中,表現在他們對自由貿易、多邊主義甚至聯合國體系的反對中。我們將其概括為民粹主義興起,而它廣泛地發生在世界幾乎每個角落。在這一背景下,一場全球大流行的疫情出現了,它強化了一些人有關全球化不符合普通民眾利益的觀點,也讓一些人認為,我們並沒有一個全球治理機構和組織來應對特殊情況下的種種問題。需要強調的是,這並非疫情本身帶來的變化,而是一個累積很久的問題的再次凸顯。

第二個改變或許是美國拒絕或不再情願行使其以往的領導角色。這次疫情,可以看到特朗普政府正在遠離美國一手打造並支持的國際體系,不再為其提供公共產品。這導致一個“真空”,意味著我們正進入一個非常不確定的時期。

我想現在世界正在問自己:中國是否有相應的領導能力,或者它有無意願在應對疫情中承擔一定的領導責任。對此有很多爭論。坦率地講,我不認為短期內有任何國家能填補這個“真空”。或許,這次疫情是對全球體系的一個考驗。

失業潮讓西方苦惱,但中低收入國家的情況最令人憂心

環球時報:很多人擔心疫情會加速全球化“走向終結”,您怎麼看?

黃育川:全球化的概念非常寬泛,它包括商品、資本、人員以及思想的流動,每一種在最近幾年包括這次疫情中都被廣泛討論過。我認為在貿易等領域的全球化肯定會相比前些年放緩,這是無法避免的,但全球化這一趨勢不會停止,因為它意味著太大的利益。

我想強調並十分擔心的一點是,從長期來看,思想、知識和技術自由流動的阻礙將成為全球化的一個嚴重問題。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經濟增長和生產率的提高都依賴知識和創新。事實上,我們這一代所經歷的全球經濟騰飛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國、巴西、土耳其、印尼等新興經濟體快速增長的貢獻,它們的出色表現很大程度上源於信息與知識從相對富裕的國家流向相對貧窮的國家。這個過程中,所有國家都是受益者。

但現在,有太多政策在阻礙知識和技術的流動:過去一段時間,美國一直擔心自己的學術信息會被中國獲得,學者們越來越難互相交流。這次疫情也一樣,疾病的性質、疫苗的開發、準確的檢測——各國對這些信息的分享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容易,太多政治因素捲入其中。

環球時報:一個現實問題是,無數國家“封城”“封國”,由此出現的全球大規模失業問題會引發社會動盪嗎?

黃育川: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是必然的。目前各國應對失業的方法不同:歐洲是向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讓其在停工期間繼續支付僱員50%到80%的工資,從而把失業率維持在較低水平。美國則允許企業裁員,但為失業者提供補償金,所以失業率可能會在接下來一個季度飆升至20%到30%。中國應該採取的是一種混合措施,一方面鼓勵企業留住員工,一方面為失業者提供支持。我認為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比美國好一些。

西方國家正在為此投入大量資金,一些政府甚至在做許多他們從未做過的事。真正讓我憂心的是中低收入國家,很不幸,它們的政府連做這些事的資源都沒有:比如印度,數百萬工人不得不返鄉,他們將沒有收入,沒有存款,甚至完全沒有準備。類似情況還將發生在其他許多國家,比如非洲、部分拉美國家,這勢必會導致巨大的社會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