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觴,是文人的娛樂嗎?

說起三月三上巳節的習俗,最為人熟知的應當屬曲水流觴,因為流芳千古的《蘭亭集序》便是王羲之收集了在蘭亭清溪邊舉行這項活動中大家所做的詩句而成的;“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也於雲門寺模仿蘭亭雅集,邀請當時有名的詩人,並於此修禊;北宋黃庭堅曾模仿《蘭亭》所繪的意境,鑿石引水為池,並取名為“流杯池”……似乎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這項活動總與文人雅客有關,但這活動真的是文人雅客一邊飲酒一邊吟詩的事嗎?

曲水流觴,是文人的娛樂嗎?

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晉武帝也曾對三月三上巳節的習俗曲水流觴的來歷感到困惑,於是他去詢問大臣摯虞。摯虞這人呢?是個誠實人,也就沒多想,照著他聽來的故事,緩緩道來。晉武帝聽了以後,有些不高興。他本以為曲水流觴挺風雅的,不料卻是晦氣得緊。

曲水流觴,是文人的娛樂嗎?

摯虞


因為摯虞說,在東漢章帝時,有個叫徐肇的人,在三月初生了仨女兒,結果很悲劇地只活了三天就夭折了。村民們覺得這事兒實在太邪門了,便趕緊去河邊盥洗除災,還把酒杯漂在水上,大概也是為了送走晦氣。

旁邊另一位大臣束皙見摯虞捅了簍子,趕緊上前來講個好聽的故事。故事挺久遠的,還得說到周公的頭上。他說,周公當年營建洛邑,便借流水來泛酒,故此逸《詩》(指見之於古籍而又沒有收進《詩經》的古代詩歌。)中有“羽觴隨波”的句子。

曲水流觴,是文人的娛樂嗎?

束皙


在此補充一下,詩中羽觴那個“羽”字,和羽毛無關。羽觴是古代的一種飲器。可用來飲酒,也可盛羮。之所以有這麼個名字,是因為它的形狀如爵,兩側的抓耳又類似於鳥的雙翼,才得了這麼個名字。且因形狀像小耳朵的,所以它還有個別名,叫“耳杯”。

曲水流觴,是文人的娛樂嗎?


束皙接著說,後來秦昭王也曾在三月三當天,效仿周公在河邊泛舟酒。這彷彿是個吉兆,因為有個金人“嗖”的一聲從水裡冒出來,呈給他一柄水心劍,並且告訴他,如果持有此劍,可據有西夏之地。再後來,秦昭王為了感謝這個金人,便在那裡建了一座曲水祠,泛酒也就是流觴的習俗,便被當作吉俗一併傳承了下來。

之後 ,因為束皙的故事講得太好了,當即得到了獎賞,而摯虞那個倒黴蛋,則因為講了個晦氣的傳說而被貶為陽城縣令。

曲水流觴,是文人的娛樂嗎?


但相比較而言,很有可能摯虞那個“除災化厄”的傳說更為貼近歷史,因為上巳日有祓除釁浴的意義,再者無獨有偶,《續漢書·禮儀志》、《宋書·禮志》等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更何況,“羽觴”“耳杯”的稱法,是在漢朝才定下來的,這可不是逸詩所能載錄的了。但這沒關係,只要晉武帝愛聽就行,傳說的特異之處便在於越古老越美好。

“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裡如是記載。"古人每就水濱宴飲,祓除不祥。後人因引水環曲成渠,流觴取飲,相與為樂。”宋代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中也有這方面的記載。 看到了吧?雖說,一般百姓在這天未必都會吟詩拽文,但還是會一起曲水流觴,享受生活的樂趣。所以說,此種娛樂活動還真不是隻屬於文人雅士們的。

曲水流觴,是文人的娛樂嗎?


另外,對於文人來說,出口成章不是難事,但您聽說過有飽學之士吟不出詩的事嗎?那位曬肚皮炫學問的郝隆便是一例。

曲水流觴,是文人的娛樂嗎?

當時,東晉權臣桓溫曾擔任過南蠻校尉,駐守於南方民族地區,郝隆在他府中任參軍。 到了三月三這天,桓溫要求屬下們都來作詩,不能為者便要罰喝三升酒。郝隆受罰喝酒後,總算寫了一句:“娵隅躍清池。”娵隅,就是魚的意思,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稱魚為“娵隅”。桓溫納悶了,問:“作詩還用蠻語?”郝隆便說,他自己從千里之外趕來投奔對方,有幸得到了南蠻校尉府的參軍一職,不說蠻語怎麼成呢? 郝隆無非是在埋怨對方對他不予重用,措辭卻極幽默,這話裡的話,桓溫豈會聽不出來,不過他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也就一笑置之。

曲水流觴,是文人的娛樂嗎?


總之,曲水流觴並不是王羲之等人的首創,只是因為《蘭亭集序》太有名氣,後人的追慕太過痴狂,我們才容易誤以為:這活動其實就只是這群文人雅士們,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的事兒,但事實並非如此。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