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奇緣2》,失控的續集

隨著2013年《冰雪奇緣》在全球取得12億票房,並且憑藉一首《Let It Go》火遍全球,還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艾莎和安娜的形象已經紮根在無數青少兒心中,而當年反傳統的黑化王子和姐妹真愛也確實讓我看到了迪士尼的改變。

但這次的續集,非但沒有延續前作的輝煌,反而迎來了全面的崩壞,甚至在遵循好萊塢劇作的前提下,剔除了人物所需付出的代價,由此來營造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閤家歡結局來滿足觀眾,從而完全剝奪了角色的成長性。

《冰雪奇緣2》,失控的續集

角色的犧牲——成長,是西方好萊塢劇作的一個特點。其實也就是所謂的人物弧光,因為好萊塢的劇作手法是提煉自西方神話,因此,西方神話的故事模式與人物類型對其影響深遠。我們可以發現,在西方神話中,人與神是不能相互轉化的,他們並不是一種階級的關係,而相當於近親物種,可以生育,卻無法繼續繁衍。而中國神話就不同了,人是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變成神,妖,魔的。

於是,在西方的故事體系中,“交易——成長”這一邏輯被完美地繼承,交易,即代表著犧牲和交換,主角在頓悟之後,犧牲原本的某些特性,然後換取新的特性,從而完成蛻變,但在蛻變完之後,他依然身處原位,這就是西方劇作的核心邏輯。

《冰雪奇緣2》,失控的續集

好萊塢劇作的來源之一

而我們通過《西遊記》的原著來舉例,孫悟空從石猴到修仙最終成佛,性格沒有變,緊箍咒的作用也無非只是讓它痛苦一時,並沒有抹除他的某些特質,雖然在靈山之後沒有大篇幅塑造四人的性格,但全書也沒有一章表現他們性格的轉變,他們只是歷經磨難,然後成佛。其實這也與佛教傳入之後與禪宗相結合有關。簡單總結便是,中國佛教並不是讓人犧牲某些特質進行交換,而是因為頓悟,在頓悟之後昇華進入另一個境界。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的核心大意也是如此,如果你與現在的道士聊天,就會發現他們對現代化的接受程度與我們完全相同。所以,進入我國的宗教,會更世俗化,不是犧牲和交易的關係,而是領悟與頓悟。

這便是東方的故事與西方故事的本質區別,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看我國以前的電影,包括黃金時期的80年代中國電影,與西方電影大相徑庭,而是有種我們口中的“本土化”,其人物性格,便是一以貫之,然後與外部世界產生衝突和笑料。

《冰雪奇緣2》,失控的續集

人物本性的衝突悲劇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說明《冰雪奇緣2》的人物和故事,在全片遵循西方劇作的前提下,最後忽然拋棄了這一切,而與東方故事截然相反的是,人物並非因為自己性格的不同而與外部世界產生衝突(這個問題已經在第一部中解決了),卻是受到了召喚,這種感召,恰恰是好萊塢劇作框架的第一步。

於是,沒有自身問題要解決的麗莎一行人,踏上了莫名的召喚——解決父輩犯下的錯誤。

對,一行人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中沒有人物轉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而是忽然受到了感召(歌聲和國家的災難),於是救世主踏上了旅程,而令人震驚的是直到最後,我們也沒有看到故事的立意(需要人幫助)和故事的矛盾(爺爺輩的謊言)之間有必然的因果聯繫。

《冰雪奇緣2》,失控的續集

爺爺輩的故事

如果劇作是為了樹立信任和幫助這個主題,麗莎和安娜之間一直親密無間,麗莎一路又唱又跳也沒有體現出與安娜之間的嫌隙。最終反而證明,這條路只有麗莎才能走得通,最終麗莎也並不是抱著信任的決心而傳達出消息(且不論片中完全無視地理位置的信息傳達)。

更有趣的是,全片人物的落點竟然在於麗莎認識到自己不適合做國王,而安娜已經長大,足以接任國王這一職位,既然如此,其實全片的重點應該圍繞安娜的成長不是嗎?

《冰雪奇緣2》,失控的續集

角色?

同樣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4大元素的存在,完全淪為遊戲關卡中的道具,火,風元素負責賣萌,水元素解鎖了交通工具,地元素的存在是為了最終的一戰,其餘時間完全掛機。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生態,沒有與主線(人物成長)產生關聯,只具有工具性,而沒有推動性。

好比《西遊記》的人參果吧,人參果有自己的故事,生態(地仙之物,五行相畏,吃一個活四萬七千年),同時也牽扯出鎮元大仙與唐僧前世(金蟬子)的交情,並且收尾與佛道兩教的“博弈”。

但片中的四元素,則僅僅具有工具性,如果把四元素從片中去除,對麗莎找到山洞一點影響都沒有(火元素可以讓地精代替,水元素可以是任意交通工具),如今這些元素的存在,僅僅是為了刻意製造衝突的工具罷了。

《冰雪奇緣2》,失控的續集

僅有工具性

前作因為動人的歌曲和音樂劇的形式頗受好評,但這次卻弄巧成拙,《名利場》雜誌就在其評論中犀利地指出:“奧斯卡獲獎歌曲原創者克里斯汀·安德森·洛佩茲和羅伯特·洛佩茲,他們野心勃勃地為影片製作了3首主題曲,期望總有一首會重現前作榮光。歌曲聽起來很好,然而看完電影不到半小時,一首曲子也記不住了。

《冰雪奇緣2》,失控的續集

《名利場》原文

其實說起曲子的同質性問題,不光存在於《冰雪奇緣2》中,同樣存在於迪士尼的其他影片當中,回想一下《COCO》吧,除了那幾首特別“墨西哥風”的曲子,或者是把演奏工具從木吉他換成交響樂器,在節奏,旋律和唱腔上的同質化程度極高。

在此例舉一部由渡邊信一郎監督的音樂番《CAROLE & TUESDAY》全片超過30多首歌曲(不包括純樂曲),其囊括和容納了從美聲,流行,都市,電子,爵士,RAP等諸多曲風,每一個人物,甚至同一個人物,在不同的情景和情緒下風格,唱腔都完全不同,而且完成度極高。

《冰雪奇緣2》,失控的續集

CAROLE & TUESDAY

在展現導演對歌曲把控能力的同時,歌曲展現的是人物內心,同時與故事產生呼應,從而喚起觀眾的情感。《Let It Go》不也正是如此嗎?而《冰雪奇緣2》歌曲的失敗,同樣不僅由於曲風的限制,也由於與人物與觀眾脫節。

上文已經講到了此片在人物塑造和邏輯上的失敗,於是歌曲無法起到展現人物內心和情緒的作用,如果你仔細看歌詞,會發現此作的歌詞,主要涉及講述劇情,展現信息,而不是人物內心想說卻沒有說的,這一點對於歌曲來說非常重要,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通過一個人的表達,從而喚起其他人心中隱藏或渴望的情緒,從而產生共鳴。

《冰雪奇緣2》,失控的續集

但在這一部中,人物本身失去了動力,這也就造成了歌曲的無力。

只是《冰雪奇緣2》的敗退是全面敗退,看看裡面毫無風格和裝飾的建築,已經完全灰濛濛的畫面,如果有做過特效的一定明白,全片灰暗代表著什麼。

如果不清楚,我想舉一個例子:當初被所有觀眾詬病的《權利的遊戲 第八季》,在第一集中,全片黑成一片,而如果當你把它調亮,就會出現以下這種不協調的特效效果。

《冰雪奇緣2》,失控的續集

夜場戲隱藏缺陷

6年時間,換來這樣一部作品,誰都不會滿意,唯一滿意的,就只有資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