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新生兒數量減少:日本新生兒數量首次少於900,000!

日本預計2019年的新生兒數量將首次降至90萬以下。自1899年開始統計以來,首次不到90萬。到目前為止,政府一直避免將其作為私人領域的婚姻和分娩的完整政策議程。但是,現在是時候需要採取全面的措施應對新生兒數量的持續降低,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應對新生兒數量減少:日本新生兒數量首次少於900,000!

圖1日本出生人數和總生育率的趨勢

自1973年年日本嬰兒潮一代的出生率達到209萬的峰值以來,日本的出生人數持續下降(圖1)。讓人記憶猶新的是,這種新聞在2016年時新生兒數量減少到100萬人,從而引發社會廣泛的負面情緒。

此後,這種下降並沒有停止,並且如2007年早些時候所提到的,自統計開始以來,預計2019年將首次跌破90萬。

為何早就遇見了日本的出生率/出生人數為什麼繼續減少?當然,總生育率的下降很明顯,這表明婦女生育的子女數量,並且有些人指出,但近年來人口出生率較低的東京的人口集中度也受到了影響。

根據2014年制定的“地區振興戰略(城鎮,人民和工作創造綜合戰略)”,有跡象表明“東京的絕大多數年輕一代會繼續導致日本出生率下降和人口下降。”

人口減少因素分析

為了明確影響日本的出生人數的因素,首先將每年的出生人數變化歸納為“出生率”,“婦女的年齡構成”,“婦女的人數”等因素。

“出生率”因素研究了不同年齡段的女性的出生率變化對出生的影響。自2000年代後半期以來,“匆忙出生”運動在相對年長一代人群中較為普遍,特別是在35歲及以上的人群中出生率顯著上升。

結果,總生育率在2005年創下歷史新低,為1.26,並且一直處於恢復趨勢,直到2015年,在此期間,出生率因素促成了出生人數的增加。但是,自2004年以來,出生率又開始下降,並且正在努力減少出生人數(請參見圖2)。

“年齡結構”因素表現為婦女年齡結構變化對出生人數的影響。儘管老年人群的出生率在增加,但出生率本身在30至34歲時達到峰值,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由於年齡結構,老年婦女比例的增加將降低總體出生率。嬰兒潮時代的大嬰兒(1971-74年出生)的趨勢將對嬰兒的出生數量產生重大影響,但到2015年,其中最小的嬰兒是41歲。出生高峰已經結束。

“婦女人數”因素考察了15-49歲婦女總數變化對出生人數的影響。自然而然地,婦女人數的減少將是新生兒減少的一個因素,但是,較為準確的人口預測結果是:從長遠來看,這一因素將繼續導致出生人數的減少。

(4)所有這三個因素均導致出生人數減少,這一事實被認為是出生率下降的原因。

接下來,為了弄清東京人口過度集中對出生人數的影響,使用了國立人口與社會保障研究所提供的有關被封鎖人口的數據,東京都道府縣之間的人口遷移為估計未出生的出生人數。

作為估計的結果,即使沒有遷移,增加出生數量的效果也僅是出生數量的0.18%。近年來,與抑制“年齡結構”因素的影響相比,人口遷移的影響很小,近年來,這一因素超過了1%。

換句話說,最近的出生數量下降可以用三個因素來解釋:出生率下降,婦女人數減少和年齡結構的增加。導致日本的出生人數減少。”

這是因為每個地區的出生率差異均不足以影響出生人數,而且各縣的居民比例幾乎沒有變化。從2017年各縣的總生育率來看,儘管東京肯定低於1.21,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43,但有些縣的縣較低。宮城縣為1.31,京都府為1.31。

東京的過境轉移

儘管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人口流入東京,但東京的過境移民數量對全國的常住人口比例的影響較小。

2006年,東京15-49歲的女性遷入人數為53,000,僅佔東京同年齡女性人口的1.6%。換句話說,即使有人口湧入東京,各縣的常住人口比率的變化也很小,並且對出生數目的變化影響很小。這取決婦女人數和年齡結構的變化趨勢。

適齡婦女的數量和年齡結構的影響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短期內很難得到有效的改變。 2019年,預計出生人數將比上年減少5.9%,即新生兒數量減少約6%。僅在1950年代初戰後嬰兒潮結束和1975年第二次嬰兒潮結束時才記錄下來。這次,儘管出生率已經下降,卻出現了懸崖般的下降。

順便說一下,因子分析的結果顯示出更為隱蔽的事實,僅通過跟蹤趨勢是很難弄清這些內在聯繫的。自1973年以來,出生人數一直呈下降趨勢,似乎第二代嬰兒潮一代(初代嬰兒潮一代)所期望的第三次嬰兒潮尚未到來(圖1)。


應對新生兒數量減少:日本新生兒數量首次少於900,000!

圖2分解出生率變化

但是,從上述因素分解的結果來看,可以說在1990年代初二十歲的嬰兒潮一代中,年齡構成因素導致了出生人數的增加,這可以說是所謂的隱性嬰兒潮(圖2)。

但是,在此期間,嬰兒潮時代的婦女的出生率在育齡時期得以持續,但是出生率一直呈下降趨勢。這是掩蓋出生率增長的的一種形式。

此外,儘管在二十世紀後期出現了明顯的出生率高峰,但是嬰兒潮一代並沒有一個明顯的高峰,通常被推後。這是未形成新的嬰兒潮的的原因之一。

在2019年,所有嬰兒潮一代都超過了45歲。但2019年的出生人數似乎比上一年減少約6%,則可以將其視為從理論和現實上都表明嬰兒潮一代的分娩即將結束的跡象。

對於政策問題

制定生育政策和數字目標會影響個人私人生活的問題。過去,政府一直審慎的表述決策中使用的語言,以免給人以留下將女性被視為“生孩子”機器的印象。

在區域振興戰略中,表述為``實現一種社會經濟環境,使年輕一代能夠按需結婚並可以懷孕,生育和撫養子女'',其數字目標是``結婚願望結果指數''``預期已婚子女數''已經設置了一個新的指導,稱為“指導目標”。這兩項指標都是滿足年輕一代願望的一種立場,表明政府已採取措施將促進鼓勵結婚或生育來控制人口的意圖。

當然,探索考慮到人口下降的社會結構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避免人口突然下降,因為人口急劇下降導致人口斷崖式下跌。目前,婦女人數和年齡構成的影響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很難找到短期解決辦法,居住地的影響微不足道。

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是由於人口下降顯然進入了一個不同的階段,因此,應該將提高出生率及新生兒數量作為政策的重要議題

具體而言,是時候採取措施,通過對子孫後代實行繁重的經濟激勵措施,消除年輕一代對子女撫養的負擔和困難。

[作者]

日本研究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藤南拓(Fujinami / Takum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