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讓“孝德之花”綻放更豔

德為立身之本,孝乃百善之先!如何讓農村老人,尤其是貧困老人,既摘掉窮帽,又能安享晚年?對此,安徽省宣州區以精神扶貧建設為突破口,將孝道文化融入精準扶貧,物質幫扶與精神幫扶相結合,出臺了“關於督促贍養義務人依法履行贍養義務的通告”,發出尊老敬老文明倡議,讓子女與老人簽訂贍養協議書,弘揚孝德家風,走出一條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的“孝道扶貧”路。

  宣州:讓“孝德之花”綻放更豔

  自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以來,宣州區將“孝德文化”納入精品扶貧工程,推動孝文化投入向貧困地區傾斜,通過評選“宣州好人”、開展“傳承好家訓、培育好家風”主題活動,組織文藝工作隊深入基層巡迴演出,豐富貧困地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同時,通過紀念改革開放40周系列文化活動,鼓勵文藝宣傳隊創作各類“接地氣”的優秀文藝精品,引導群眾踐行以“孝”為美的道德觀念,讓“孝德之花”在宣州大地綻放更豔。

  在宣州區寒亭鎮通津村有這樣一位媳婦,她叫文培榮,上有體弱多病的年邁父母,下有兩個幼小的孩子,可認識她的人無不為她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豎起大拇指。“你放心工作,家裡交給我!”這是文培榮對丈夫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2013年,文培榮公公突患腦梗,導致半身不遂,短短一年,藥費、治療費、生活費,龐大的費用讓她家成了村裡的貧困戶。丈夫在外打工,婆婆身體也不好,頂住壓力,文培榮一人擔起了照顧家裡和公公的重任。為了讓公公早日康復,文培榮每天不論有多忙多累,她都會堅持扶著公公練習走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下公公終於可以靠著助行器慢慢前行。

  除了悉心照料公公,文培榮還要兼顧兩個幼小的孩子。才上小學的大兒子劉忠方在母親的影響下早早地懂得了“孝”的道理,經常幫助媽媽照顧爺爺,給爺爺擦身、餵飯、洗漱件件都做的有板有眼。看著懂事的兒子,文培英疲倦的眉頭慢慢舒展開,臉上綻放出欣慰的笑容。提起自家的“貧困戶”帽子,文培榮有點不好意思,“現在終於脫貧了,這幾年給黨和政府添負擔了!”雖然經濟條件不好,但一家人勤勞節儉,艱苦樸素,靠著農村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文培榮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2018年文培榮被評為“宣城市好媳婦”!

  “感謝黨委政府的關心,讓我能夠在兒子家中安享晚年。”家住朱橋鄉朱家橋社區村民徐某母親唐國英老人激動的拉著鄉、村幹部的手如是說。朱橋鄉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中,以“愛心超市+社會治理”為揚善平臺,推動社會治理和鄉風文明向縱深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朱橋鄉借“掃黑除惡”之力,結合移風易俗,將農村不贍養老人的“小惡”作為重點敲打對象。組織轄區派出所、司法、綜治等部門,對摸排出的30名不贍養老人的對象進行約談教育轉化和政策引導。對於情節惡劣、不思悔改的堅決依法予以打擊。朱家橋社區村民徐某母親唐國英老人多年獨居在破舊房屋,鄉黨委政府得知情況後,上門做思想工作,徐某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主動將年邁母親接回自己家中一起生活。

  “我鄉以“愛心超市+社會治理”為抓手,在開展扶貧工作中,每個村建立“愛心超市”,對貧困戶在立志脫貧、家庭和諧、贍養父母等方面進行評議打分,貧困群眾可憑藉自己的積分來領取等額的生活用品,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發展的積極性。”朱橋鄉黨委書記嚴家福說。朱橋鄉對18名敬老愛幼等社會治理領域的先進典型,給予物質、精神獎勵。朱橋鄉四合村村民陳備雲幾十年如一日地孝敬婆婆、照顧殘疾丈夫,受到村民的交口稱讚,去年中秋節,陳備雲憑藉100分會員積分,在“愛心超市”裡免費領取了生產生活物品。

  在宣州,像陳備雲這樣的好人好事等先進事蹟,通過“愛心超市+社會治理”弘揚了道德力量,激勵了群眾爭做道德模範,為宣州構建文明鄉風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