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前述:

又是铺天盖地如雪白菊祭奠亲人清明日,

又是心心念念热泪虔心怀念亲人清明时。

因为疫情,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不开放,清明节不能去父亲墓前祭扫。

我和胞弟曹建平不约而同地想到,讲述父亲生前给我们讲的故事,用追忆的方式怀念敬爱的老父亲……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硝烟中那伟岸的身影

—— 清明节忆父亲

❍曹平宵 曹建平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清明节,人们最思念亲人的节日。

80年前——1941年清明节的子夜,滹沱河畔,30岁的父亲骑着一匹背上垫着条棉褥子的“光腚”(未配马鞍)马,回家了。

清明节,他想念亲人。想念去世的爷爷和在家里天天依门盼儿的奶奶。

这是他参加革命4年后第一次回家。

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日寇“五一大扫荡”最残酷的年代。

清明节前,父亲恰巧在家乡附近执行任务,思念四年未见的母亲,趁深夜赶回家探望。

父亲在家门口下了马,轻轻推开从不插门闩的木门,自从她的两个儿子参加革命后没睡过一夜踏实觉的奶奶马上就从冰凉的炕上坐起来:“儿,是你吧?”“娘,是我……”

菜籽油灯被颤抖的手点燃了,奶奶回身捧过父亲染满风霜的脸:“是我的儿回来了!”饱含母爱的灼热泪水滴滴答答落在父亲棉衣的前胸。

父亲从身后背着的布兜儿里掏出一把野菜:“娘,这是儿子在山里给您老人家挖的。”奶奶哆嗦着手接过来,抹着眼泪拿出家里唯一的一碗玉米面,掺上野菜,点火给父亲贴起了菜饼子。烧着火的功夫,奶奶悄悄把村里知近的乡亲叫到家里,让一个小伙子上房在烟囱上盖了一片瓦,灶里的烟会四散分开——防备村里的汉奸发现谁家半夜烟囱冒烟,引来日本鬼子。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可靠的乡亲们聚在奶奶家小茅屋里,惊喜、悲伤又充满希望的看着这个从滹沱河边辛苦劳作长大的小伙子成了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八路军。

奶奶告诉父亲,因为父亲和叔叔当时在深泽县一带带领抗日队伍战斗赫赫有名,日本鬼子把悬赏200大洋捉拿“曹氏两兄弟”的告示贴到深泽县城门楼上。

奶奶含着眼泪又笑着说:“日本鬼子的告示贴的我又害怕又心安,害怕的是鬼子心狠手辣,心安的是贴着告示就证明没捉到我儿子!”

父亲“哧”了一声:“娘,您放心,他们永远抓不着我!咱们八路军可得把他们打败!”

奶奶看到父亲的棉衣黑黢黢的,完全看不出原来的紫花色(紫花:是冀中平原上特有的一种棉花,原色为土黄色,织出布可以不用染直接穿,老百姓称之为紫花色),还有好几个破口子。就让父亲脱下来,和几个婶子大娘一起动手拆洗干净,再放进热锅里爆烤,翻来翻去直到爆烤干了,又七手八脚的缝起来。

天不亮时,该回部队了,父亲向着慈爱的母亲匍匐在地,叩头告别,忠孝不能两全的他红着眼穿上布满母亲和乡亲们手温的棉衣,跨上马疾驰奔向战场而去。奶奶手扶门框,清冷的泪眼一直望到乡间土路尘埃散尽……

奶奶在家乡一直为抗日做“交通员”。小说《敌后武工队》中的“河套大娘”就是奶奶的原型(作者冯志完稿后找到我叔叔审稿时谈到的)。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记得我们长大了,奶奶曾经和我们说过:八年抗战,你爸爸回过一次家,你叔叔八年没回过家——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一声炮响,抗日的烽火在冀中平原上熊熊燃烧起来。

年方27岁的父亲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8月里,在共产党的号召下,他和他正在读书的弟弟同时投入到抗日队伍中来。

镰刀斧头旗下,父亲宣誓,将自己忠诚的交给了中国共产党,投入到抗日洪流中。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父亲参加革命后,在深泽县“抗日动员会”任宣传员,在当地动员发动民众,为地方抗日武装及野战军输送兵源。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叔叔19岁那年,担任了之光(清苑)县县委书记。是当时最年轻的县委书记。后任保定市委书记。叔叔的革命经历写进了三部抗日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地道战》、《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这三部作品中都有叔叔的原型。以后将另文阐述。


硝烟弥漫的战火中,父亲的左小腿下,有两个弹孔。

那是日本鬼子的枪弹留下的。

说到弹孔,父亲给我们讲了两个关于“笸箩”的故事。

我懂事以后,曾经摸着父亲小腿上黑黑硬硬的弹孔问:“爸爸,人家冲锋时被敌人打中了,是在前胸,您这是腿后面中弹,别是逃跑吧?”

父亲慈爱地扇了我后脑勺一下:“逃跑?你知道遭遇战么?”我摇头。

一个夏天,父亲和同志们正在村里的堡垒户家开会,突然敌人就来了!(汉奸啊!真是贼眼!)大家急忙分散。父亲仗着1.80的大高个,一步就跳上了老乡家的猪圈,接着从墙头越到两米多的对面邻居家墙下,顺手扯了碾盘上一个罗面的笸箩,顶上就向庄稼地里跑。只听见子弹“噗噗”地落在笸箩上,幸亏柳条编的笸箩有弹性,再加上刚刚装着淘过的米碾成的面,湿乎乎的有韧性,子弹打不透,但还是有两颗射低了的子弹穿进了小腿,血流满了鞋窠,顾不上,直到冲出包围圈,钻进庄稼地。筋疲力尽的父亲搬起小腿,看见两个黑黝黝的弹头在肉里突突地颤着,再也站不起来了。分散的同志们逐渐聚拢来,父亲说:谁给我把子弹拔出来!几个人还真没人忍心下手,父亲扯下头上的“白羊肚”手巾,撕成两条,紧紧地捆住小腿,自己一咬牙,“吭吭”两下,把两颗罪恶的子弹抠了出来。

回去的路上,父亲伏在战友的背上……

一个笸箩救了一命。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后来,父亲还回到过那道墙下,怎么丈量也看不出能一步跨越得过去,他摇摇头:人哪,是要有那么一份儿精神的!


笸箩的故事2

1945年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冀中军区抗日游击支队接到军区上级命令:解放三河县,迎接抗战胜利。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军区调集了好几支县大队,加入支队作战。

三河县在京津之间,打三河县,必须切断来自天津北京的日本鬼子增援部队。

一座敌人重兵把守的大桥——三河县泃河大桥是交通枢纽。

这是一座可以通行军用装备汽车、坦克的大桥,为了切断敌人的增援部队,必须炸掉它!

时任支队队长的是马天水(解放后赴上海工作),父亲任政委。

马天水队长突患疟疾,打三河县的任务由父亲代支队长担任下来。

没有现代化爆破技术的当时,这是个难题。

父亲又想到了笸箩。

笸箩是可以在河上“无人驾驶”漂流的。

估算好桥孔宽度后,在装满炸药的大笸箩上十字绑了比桥孔宽度长的两条粗竹竿,以能无论任何角度都能把笸箩挡在桥孔前,再经过几次测算从上游三里地处,笸箩漂到大桥的准确时间,把燃烧时间相同长度的香捆在炸药引信上,深夜按时燃着香放笸箩顺河水飘下来。

“轰轰”几声巨响,日本鬼子当做运输命脉的泃河大桥在火光中炸成了碎片。

“粉身碎骨”的笸箩为三河县的胜利解放立功了!

还有富有指挥才能的父亲!


残酷的“五一扫荡”,练就了一批忠诚的革命干部。

1943年初,父亲在位于五台山的“晋察冀党校”培训后,接到命令,再赴冀中军区任职。

父亲将党校组织写给“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林铁”的介绍信郑重地装进口袋,背起被包,下山赴任。

同校学员张省三(解放后第一任农垦部副部长)送他下山。临行,张省三拿出一面小圆镜子,对父亲讲:此行路途遥远,兄弟多多保重,我没有什么相赠,这个小镜子你拿着,路上可以换干粮……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父亲和同学紧紧握手分别。一路上靠两条腿跋涉,风餐露宿,过京汉路、交通壕,遇到敌人的“炮楼子”便躲进高粱地,待深夜潜行,遇到盘查就自称外出“扛长活”的苦力。饿了吃榆树叶或到穷苦的老乡家讨口剩饭,(高门大院不能去,汉奸的成分较多)渴了喝河沟水,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军区。那面小镜子果然为父亲解决了燃眉之急,在一个镇子里,小镜子居然在一个小饭铺换了六个玉米面饽饽!这六个饽饽,父亲装进被包里救急,坚持吃了十多天。

关于小镜子,父亲还给我们讲过另一个故事:

当时,在那种残酷的环境下,抓到汉奸是绝不手软,心慈姑息就会给整个队伍带来“全军覆没”的危险。

那是个冬天,区小队抓住一个外出未按时归队有重大嫌疑的队员,搜身发现此人口袋里有半面小镜子,审讯后此人招供,原来他是准备用小镜子向炮楼里发信号的汉奸!

汉奸被捆到指挥所里,区小队何队长向父亲请示:特派员(父亲当时的身份是冀中军区特派员),给狗日的盖“玻璃被子”(填冰窟窿)还是盖“紫花被子”(挖坑活埋)?

父亲大手一挥:“玻璃被子”!——万恶的汉奸就在河中心的冰窟窿里结束了罪恶的生命!

讲这段往事时,父亲很严肃又很骄傲的说:知道什么叫“明察秋毫”、什么叫“杀伐决断”了吧!

是的,搜出了这半面小镜子,等于挽救了全区小队队员的生命!


父亲的遗物中,历史最悠久的东西,只有那只黑色的小皮箱了。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残酷的战争,弹药、药品、给养都成了部队亟需的物资。

父亲负责起供给、保障工作。

这只小皮箱是他化妆深入天津搞物资的“道具”。

讲起这一段,父亲不禁眉飞色舞:组织上在一个商人那里搞到一套“行头”,一件长衫、一顶礼帽,人高马大的父亲穿起来也颇有派头,提着这只小皮箱,游走于天津市地下进步商人圈。

当年,部队的供给保障部门设在邻靠子牙河的沧州献县藏桥乡(现归乐寿镇)。

子牙河是通往天津的重要水路。许多重要物资都是靠着一条带夹层的木船从天津运过来的。

父亲在天津子牙河码头接到装满粮食、棉花的木船,辗转换成金条、光洋、大烟(鸦片),再通过进步商户购进“盘尼西林”(青霉素)、印制“边区票”的模造纸等等。把这些“违禁品”藏入木船夹层,船上装一些肥皂、针头线脑、渔网等廉价物品,运回藏桥。那一批批堪比黄金的盘尼西林,挽救了无数受伤流血战士的生命。

父亲供给保障的突出才能深得冀中军区领导的欣赏。直到解放后,他一直担任河北省人民政府生产委员会主任职务。

这只小小的皮箱里,装过多少金条和药品,父亲也记不清楚,他说这是只“连命箱”。解放后几十年里,父亲一直珍藏着,用来装他的奖章、任命书、影集及历史文件。

弟弟告诉我,这是咱家的传家宝。

1954年,父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河北省对外贸易局局长。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和平年代里工作的父亲丝毫没有削减战争时期的英雄豪气,时时彰显出舞枪弄炮的本领。

1955年春,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父亲带领几位渔业专业贸易人员乘一艘配备着一门迫击炮的机渔船到渤海公海上进行鱼种、鱼量调研。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突然,远处的海面上急速驶来一艘军舰!船长仔细一看舰旗,是南朝鲜李承晚政权的军舰!马上向父亲汇报,父亲站在船舷上望去,敌方军舰速度很快,距离逐渐接近,500米----300米!父亲果断下令:“满舵全速倒车!把咱们的小钢炮架过来准备!还有多少炮弹?”船长有点为难:“还有一箱(六发),可是……有规定,不许开第一枪”父亲站在船头嘶吼了一声:“公海上,必须先保证咱们国家和船上的渔民安全!我说了算,两炮急速连发!开炮!”

以后多年的日子里,每当父亲讲到这里时,都会像当年那样豪气冲天的挥舞着攥紧的拳头:“开炮!叮~~~咣~~~”两发炮弹在敌舰前方溅起了冲天的水柱,哗啦啦地砸在敌舰的甲板上。李承晚的水兵万万想不到,中国的一艘渔船竟然敢直接向军舰开炮!水柱落下的“急雨”仿佛密集的炮火,吓得他们心惊肉跳,灵魂出窍,转舵就跑。

望着烟囱冒着黑烟仓皇而逃的敌舰,船长擦了一把冷汗:曹局长,要不是您这两炮,咱们就都当俘虏了……

父亲哈哈大笑:当年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咱都没含糊,这小小的李承晚算他娘的啥!这两炮打的就是咱中国人的英雄豪气!


几十年里,我们在父亲的教育、关怀中成长着。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父亲辞世19年了。他安详的睡在花朵簇拥的墓中,慈爱的笑脸看着他难以割舍的世界。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去看望祭拜他,守在墓前,低低的和慈父说说家常话。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又是铺天盖地如雪白菊祭奠亲人清明日。

又是心心念念虔心热泪怀念亲人清明时

父亲,听到了吗?您的儿女以您的英雄经历怀念您!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父亲当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标准工作照

承德市民曹大姐的老父亲,原来是个大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