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倦客讀已故詩友袁東勝舊作《團圓》

2019年12月6日,詩群內驚聞流派詩網國際微詩歌欄目編輯袁東勝老師於2019年12月5日13時25分在鄭大一附院不幸病逝。有網友提供袁東勝老師簡介:  袁東勝,河南人。1972年1月24日出生。1990年畢業於長春工程學院。曾供職於某央企建設公司,任分公司副經理、安全總監,從事工程經營、施工、結算、安全管理工作。高級經濟師、一級建造師、安全工程師。  喜攝影、遊記、散文、詩歌等,在文字的道路上,留下了耀眼的詩篇。  曾任華夏微型詩論壇版主、華夏微型詩社微刊副主編,以及在多個詩歌網站擔任相關職務,為指導微詩愛好者寫作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無私的奉獻!

因曾與袁東勝老師在中國詩歌流派網有過同為編輯之誼,也同在中國先鋒文藝網現代詩歌欄目共同主持過現代詩歌,驚聞噩耗寫詩以悼。


願天堂裡不再有病苦

——悼袁東勝老師


這個冬日的上午,陽光普照

人間,像是一臺麻木運轉的機器

一粒飛離的塵埃

無關它的悲喜


而我記得,你指點詩友不吝筆墨

寫下的詩行有錚錚鐵骨

也有,綿綿的鄉愁

和愧對父母的英雄氣短


這一去,人間永別

因此,我寧願相信

我們都是折翼的天使

你只是提前打開了重返天堂的門窗

20191207

金陵倦客讀已故詩友袁東勝舊作《團圓》

忽然想起曾經讀過他一首詩歌,深有觸動並寫下讀後感。今天無意間找到了袁東勝老師的詩歌和我寫的點評,順帶一起拿來發帖,附袁東勝老師詩如下:


金陵倦客讀已故詩友袁東勝舊作《團圓》


團圓

袁東勝(河南)


離中秋還有兩天,母親沒能挺過去

青島的二妹,北京的三妮兒

還有工地的我。往曾經叫家的地方

聚集

母親的體溫,堅持到最後一個孩子進門

父親說,你們已經有二十年沒有這麼齊整過

依次磕頭、燒紙,輕撫母親漸涼的身體

那隻蠟燭燃了一宿

白白的,盡是傷心的眼淚


母親是農曆十八下葬的

正好避開前街同日去世的遠親

父親一天沒出門

團圓真的來之不易

而分離則在兩天後的五七

2019-03-30 原載於 《中國詩歌流派網》


金陵倦客讀已故詩友袁東勝舊作《團圓》

【金陵倦客點評】:一首是《團圓》詩,寫盡生離死別苦。隨著年紀漸長,引我們來到這個苦樂參雜人間的父母,以及陪伴著成長的兄弟姐妹,像花開過自然要落,他們一個一個會作別離開。生離,有機會重逢,而死別則總是讓人痛徹心肺,這一去煙消雲散,天上地下無處尋。尤其是對生身且養育之恩的父母。這首詩,寫在清明節來臨之際,通篇採用敘事手法,幾乎是客觀地重現了作為兒女的“我們”在八月十五本該團圓的日子,如何經歷一場離殤,逝者是母親。行文細緻到兄弟姐妹如何從各地趕回家見母親,以及如何磕頭燒紙錢,以及白蠟燭的淚流,都沒有錯漏,最讓人心酸處,則是父親說:你們已經有二十年沒有這麼齊整過。是啊,我們被父母養大,便如鳥兒四散,忙碌著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為此冷落了父母生疏了手足。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生活所迫!可是,如果你還知感恩,當有一日你覺得可以回頭來陪伴父母了,還有地方撲尋找他們不?子欲養而親不在,你將從此背上痛苦的包袱。古人語父母在不遠行,我們出行快捷,無須為盡孝道而固守古訓,但能多擠些時間陪伴年邁父母,及至父母葉落成泥,於他們也是安慰。

樸實的詩歌,傳遞出深深的自責之情。也流露出不得不與時俱進的無奈何。讀詩而引起共鳴處,是兩年前,我的大哥生命定格在52歲,因病去世。平常聚少離多,每次分別,總不以為意,好像是在隔壁鄰居家去串門了。等到他化成一盒灰,在祭奠的香燭搖晃的火光下,忽然明白,兄妹們已經陰陽相隔。

詩歌的表達手法千變萬化,無非是要記錄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感知領悟,而能借樸實直陳的敘事法,表情達意,又能引起讀者共鳴,難道不算是好詩嗎。


金陵倦客讀已故詩友袁東勝舊作《團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