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丨楊梅山上期豐年 記者在長興渚山村跟老師傅學嫁接

微紅的楊梅花,一簇簇開在枝椏間。樹影婆娑的楊梅山上,龍山街道渚山村黨支部書記吳滿棠鑽出來:“今年暖冬,楊梅開花時間提前了,預計楊梅成熟也要提前。”

農時不等人,耽誤不得。最近,老吳都是把時間掰開了揉碎了,分給防疫和農事。渚山楊梅歷史悠久,楊梅園依山成勢,各家各戶都種楊梅,是當地名副其實的搖錢樹。

楊梅好吃樹難栽,想要在短暫的楊梅季豐產又豐收,修枝、施肥、避雨、快銷,農民忙活大半年,要過的難關一個接一個。現下,渚山人不僅要搶回農時,還要對楊梅山“改頭換面”。老吳在心裡盤算:“疫情影響不知道會多久,我們在專家的指導下提早謀劃,總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亲历丨杨梅山上期丰年 记者在长兴渚山村跟老师傅学嫁接

蘭溪市楊梅技術服務隊隊長餘壽化(左)做嫁接示範。

搶農時

專家請來老師傅

電話響起,吳滿棠等的專家和師傅來了。

我們跟著他一路跑下楊梅山,驅車回到村口。來人是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水果首席專家孫鈞。“我們先到,6名蘭溪師傅隨後就到。”孫鈞說,疫情讓楊梅春季管理工作推遲了,他今天來看看怎麼幫助農民搶回農時。

我們再次走上楊梅山,山坡上楊梅樹茂密,一株株一層層鋪展在山谷。走近了看,每株楊梅樹直徑都有幾十公分粗。“這些樹種下去有五六十年了。”老吳說。

眼前是壯觀的景象,耳邊卻響起老吳的嘆息聲:“豐產卻無法豐收。”這裡3800餘畝楊梅園年產楊梅400萬公斤,而實際銷售出去的僅有一半,剩下的楊梅只能爛在山上。這是為何?

“品種單一。”老吳解釋說,渚山楊梅大多為荸薺種,成熟期很集中,採收不及時,容易積壓。今年年初,省農科院專家告訴他,可以考慮引進“早佳”“早鮮”兩個成熟期較早的楊梅品種,實現品種多元化,提高產出效益。

改良品種可不是說說這麼簡單,疫情一來,工人請不到,本地農民又不懂技術,怎麼辦?省農業農村廳和省農科院幫助渚山村對接蘭溪的楊梅嫁接師傅。“他們應該很快就到了。”孫鈞說。

3月20日一早,蘭溪市經濟特產站站長張啟帶上“早佳”“早鮮”“東魁”等楊梅接穗近千斤,啟程趕往長興,與他同行的還有6名楊梅師傅。他們來自蘭溪市楊梅技術服務隊,這可是浙江一支產業技術天團,曾多次到雲南瑞麗、湖北恩施、江西宜春等地開展楊梅技術服務。

為了給渚山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隊伍,他們到長興渚山開展現場教學。為了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吳滿棠早就挑選了8名楊梅種植戶成立了渚山楊梅技術服務隊,當場向蘭溪楊梅師傅討教。

傳技術

手把手現場教學

“來了來了。”中午時分,蘭溪師傅們到了渚山。吃過午飯,大家就迫不及待開始了現場教學。

隊長餘壽化蹲在楊梅樹下做示範。老餘挑好兩根“早佳”楊梅枝條,將他們兩側削平成為接穗,鋸枝、切口、削穗、綁膜…動作乾淨利落。5分鐘後,碗口粗的楊梅乾上已接上兩個枝條。“手要穩,切面要平,綁好後鋪上青苔,壓塊石頭,可保持溼度…”他一邊示範,一邊把嫁接時的注意事項傳給一旁的渚山楊梅服務隊隊員們。

我跟著蘭溪師傅方建連學起來。無奈要處理這麼粗的枝幹,我的手勁實在不足,只能幹一些綁膜之類的輕活。我看到方建連的手腕上纏著繃帶,“手腕力量用多了,就容易受傷。”跟著師傅綁了3個,我額頭上的汗就滴下來了,這真不是個容易活兒。吳滿棠盤算著,一共要完成80畝的楊梅樹嫁接。其中40畝是村集體土地,效果好不好,先讓村集體試種。“預計5月底,露地早熟品種就可以上市,6月荸薺、東魁上市。”孫鈞說,原本20天的集中上市期,可以再延長10多天。

這樣一張楊梅上市時間表,讓老吳聽了充滿期待,預計今年就可以少量採摘,“雖然今年這片楊梅林的產量會減少,但是收入卻不一定會減少。”老吳似乎很有信心。孫鈞提醒老吳:“接下來10多天裡,嫁接要做好標記,不同的品種護理方法不同;另外,也便於觀察產量和質量能否達到預期。”

問市場

探索發展新路徑

渚山的楊梅樹並不高大,感覺伸手就可以夠到;但是樹冠很多,枝繁葉茂,老吳告訴我,這是剛剛對樹形進行了矮化,便於採摘。看著露天栽培的楊梅樹,專家建議採用“避雨栽培”,就是給每株楊梅樹撐一把大大的“雨傘”,避免雨水侵蝕和防果蠅。

和楊梅打了半輩子交道,老吳也知道如果能為楊梅架設大棚,不僅能減少落果、減少蟲害,還能調節溫度溼度,讓楊梅的口感和風味更佳,“但一畝大棚要投入10幾萬元,這個投入農民負擔比較難。”老吳說。

偌大的楊梅山上,星星點點立著一些拱式鋼管支撐的簡易避雨架,在進行覆膜後既能避雨也能防蟲。老吳說,這個造價比連片的大棚要低很多,農民比較容易接受。

“楊梅很嬌貴,翻兩個跟頭就壞掉了。”老吳說,今年他們要建設一個楊梅分揀中心和包裝中心。攤開長興渚山楊梅產業園區建設的規劃,他說,這裡面會有人工分揀的流水線,用的都是不鏽鋼的操作檯,保證楊梅果實的完整度。翻看這份規劃我看到,從今年1月到明年1月渚山村圍繞楊梅要做的事還真不少——老品種改造,修建道路、遊步道、楊梅分揀中心包裝中心建設等一系列計劃。

“今年疫情影響銷售,你們怎麼打算?”我記得往年,老吳和當地農民會通過微信等線上銷售形式賣楊梅,今年線上銷售會不會成為主要渠道?老吳說,除了線上銷售外,今年他們準備引進精加工企業,優先考慮生產楊梅果汁和蜜餞,根據市場經驗,這兩類產品銷路不錯。“酒我們已經試驗成功了,正在尋找合適的生產廠家;楊梅乾也開始賣了,純天然味道好。”老吳說,如果銷售形勢不好,他還有深加工這條新路可以摸索。

亲历丨杨梅山上期丰年 记者在长兴渚山村跟老师傅学嫁接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老吳和我分享了他最近了解到的國外楊梅種植趣事,他說,加拿大有些莓果農場,有自己的莓果酒莊,還會舉辦一些品嚐節活動,已經延續了好多年,漸漸成為當地的一種節慶,給農場帶來人氣同時也給產品帶來銷量。老吳的腦海中已經有了初步想法,他說,等到遊步道建起來,他們也要大力發展楊梅採摘遊。到時,四面八方的嘗梅人隨著楊梅的芳香氣味一路尋去,既能吃到新鮮的楊梅,又體驗了自由採摘的樂趣。

我的思緒也跟著他飄向黃梅時節,人們摘下的是滿滿一簍子楊梅,帶走的是滿滿一簍子歡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