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教師績效工資超過校長,老師“不待揚鞭自奮蹄”?果真如此?

一線教師績效工資超過校長,老師們就能“不待揚鞭自奮蹄”?我不這麼看!

一線教師績效工資超過校長,老師“不待揚鞭自奮蹄”?果真如此?


績效工資一直以來是老師們關注的話題,也一直以來受到老師們的議論。老師們對績效工資的看法是:績效工資,要麼變成了大鍋飯,起不到激勵教師工作積極性的作用;要麼變成了按級別發放,學校領導和中層拿得多,普通教師拿得少,教師心裡不舒服,也起不到激勵教師的作用。

有人提出,應該讓一線教師多拿,因為一線教師才是承擔教學任務的主體。只有這樣做,才能讓績效工資發揮真正的激勵作用。如果普通教師績效工資拿得多,比中層多,甚至比校長多,那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就會高漲,工作的創新性也會空前,這樣有利於學校的健康發展。老師們績效工資上去了,就會主動自覺工作,達到“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境界。

一線教師績效工資超過校長,老師“不待揚鞭自奮蹄”?果真如此?


對於這個觀點,我個人不這麼看。原因有以下幾點,跟大家一起來探討:

一是:所有的教師績效工資都上去了,都比校長拿得多,其實變成了另一種“大鍋飯”!

你想想,當所有的一線教師,都拿著比校長還多的績效工資,可能對於一些教師有激勵作用。這些老師認為,自己拿得比校長還多,那麼工作一定要好好幹,不幹肯定不好意思。校長分配什麼任務,也會愉快地接受,而不是推三阻四。然而,教師們不跟校長比,但是還會跟同樣類別的教師比,大家拿得都一樣多,那麼幹多幹少、幹好幹壞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於是,另一種形式的“大鍋飯”就在教師群體中形成了,可能會出現互相推諉、不積極作為等現象。

一線教師績效工資超過校長,老師“不待揚鞭自奮蹄”?果真如此?


二是:所有的教師績效工資都上去了,都比校長拿得多,那麼校長的積極性從何而來?

我們都知道,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是學校發展的領軍人和引導者,如果校長沒有工作的積極性,那麼一所學校又談何發展?校長之所以能當上校長,能執政一校,也必有其過人之處。一個校長的任命,也是經歷了層層選拔和考核。沒有人天生就是校長,校長也是從普通教師幹起,一步一個腳印,常年積累,幹到中層幹部,最後再成為校長的。因此,校長也很不容易。同時,據我的分析和觀察,校長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是遠遠大於普通教師的。如果校長這麼辛苦,績效工資卻遠不如普通教師,那麼校長的積極性又如何保護?

一線教師績效工資超過校長,老師“不待揚鞭自奮蹄”?果真如此?


綜上,績效工資不能變成大鍋飯,否則就不能發揮激勵作用,反而起不好的效果。長期以來,老師們反映,績效工資不僅沒有起到激勵教師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學校之間的矛盾。那麼,如何分配績效工資比較科學合理?制定一套“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績效工資方案才是最基本的。

一線教師,不能吃大鍋飯,而是應該核定工作量,年底核定業績,兩項內容加在一起算績效工資,這樣一來,即使大家都是一線教師,也是多勞多得,而不是平均分配;中層幹部和校長,適當高於普通教師,有保底津貼。但是,如果某個一線教師幹得特別出色,績效工資應該是超過中層和校長的,這是可以有的。唯此,才能讓絕大多數教師、中層和校長,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工作,主動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