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嘗不是現實的一個反映,看電影,體會電影中的人生道理

和日本建交,到底是對是錯?1972年,國內剛剛平穩沒多久,中國宣佈與日本建交。相信那個時候,有很多人都非常不理解吧。甚至都在,罵這種事情吧。不過面對這,該怎麼理性思考呢?


該如何純粹理性思考呢?世間許多事,只能給予解釋,卻難以進行評判。對目睹戰爭、痛失至愛的人,大談化解民族仇恨那一套,這是一種殘忍。仇視戰爭中的無辜百姓,宣揚種族歧視言論,這也是一種殘忍。對於這種道德層面的問題,我們不得不結合實際情況,不斷變換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場去看待它們。從康德到羅爾斯,縱觀道德哲學史,這也正是道德哲學家們總試圖建立以科學為模型的“道德科學”的真正原因——他們想為無休止的道德分歧畫上句號。但那是不可能的,起碼在我有限的智識中,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原因很簡單,科學旨在求得唯一真理,但人生沒有唯一真理這回事。

電影何嘗不是現實的一個反映,看電影,體會電影中的人生道理

道德說理有限度,但文藝作品的形式卻是自由的,《小男孩》就是極好的例子,她給人們帶來了深刻的內涵。至於“信念的力量”和對神學思想的再認識,個人認為更像是一種輔助手法。它們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們對世間心存敬畏之心。說實話,類似這種以反思戰爭為題材的電影,我看了不少;看得越多,腦海中的聲音就越清晰:《小男孩》不是答案,實際上,任何一部電影都不是答案,它們只是發問,用不同的故事引導人們思考。人性複雜的灰色地帶,有許多解釋不清的道理,究竟該如何看待它們?

電影何嘗不是現實的一個反映,看電影,體會電影中的人生道理

首先,內心要有信念。其次,把事兒看透,人,就不要看得那麼深了。

是的,一落言筌,便非真諦。電影中那句“我相信我能做到”,明顯帶了些雞湯的意味。用原子彈爆炸,表現信念的強大能量,其合理性也有待探討。某種意義上,這部電影無需向任何個人、集體或國家做出任何完美承諾。它想傳達的理念和思考是準確的,甚至連“信仰”這個難點,都處理的非常好。《小男孩》沒有超驗主義傾向,一切超自然的現象,均在可解釋的邏輯範圍之內。都是能用邏輯,能用科學解釋。所以,這部電影又何嘗不是社會的一個啟蒙,人們的一個啟發呢?

電影何嘗不是現實的一個反映,看電影,體會電影中的人生道理

其實如果你們仔細觀看,你可以發現,很多電影都對現實社會有一個很好的警示作用。有的是提出了一個偉大的構思。現在有多少電影裡面的技術,都正在慢慢的成為現實呢!所以,電影,又何嘗不能稱之為世界進步的推動器呢?我們就先說一下《小男孩》中,神父為了教育Pepper,將一個“古老的清單”交給他,只要他把清單上的任務都完成,他就能擁有可以移動大山的信念和力量,從而就能把他的父親從二戰戰場中帶回來。這個清單的其中一項,就是和日本人橋本成為朋友,這何嘗不是在表明後來美國和日本建交的一個縮寫呢?這是世界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未來。而且最後,八歲小男孩Pepper選擇放下了仇恨,和日本人橋本成為了朋友,並和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不也正式在告訴我們,在有的時候,你要為了身上的某一些責任,而放下心中的那份“仇恨”呢?這應該是一個啟發。

電影何嘗不是現實的一個反映,看電影,體會電影中的人生道理

然後《白夜追兇》裡面那個DNA檢測技術,也慢慢的成為了現實。這不就是一個提升,一個由猜想變為現實的例子嘛?其實,說真的,現在那些科幻片,何嘗不是以後的現實呢?這點誰能保證呢?

電影何嘗不是現實的一個反映,看電影,體會電影中的人生道理

不過,總的來說,有些電影,我們渴望成為現實,但是有的電影,那個,我們也就看看,笑笑也就行。特別是那些恐怖片。雖然可能訴說的人心,但是還是不希望它發生啊!

電影何嘗不是現實的一個反映,看電影,體會電影中的人生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