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這幾位大師中有數個基本共同點,除了文章寫得好之外,仕途挫折幾乎涵蓋了所有人。無論是唐代的韓、柳,還是宋代的那六位大家,都有描寫仕途失意的作品。
雖然仕途失意,但多數人都是年少成名,真正稱得上大器晚成的只有兩人,一個是蘇東坡的老爹蘇洵,一個是歐陽修的愛徒曾鞏。
可蘇洵只是年輕時不愛學習而已,相比之下前半生最不如意的人反而是曾鞏。
一、落殺曾家兩秀才
曾鞏的前半生真的沒有什麼可以頌揚的勵志故事。祖父、父親皆是北宋名臣,官位雖然不算很高但家境優渥,起碼曾家幾兄弟從小有書讀、有人教,不至於像歐陽修一般童年由於家裡買不起紙,被迫在沙地練字。
曾鞏在學習上也是順風順水,據記載他的記憶力超群,一篇上萬字的文章他讀過之後,短時間內就可以背誦出來,經常驚得他大哥目瞪口呆、甘拜下風。
如此的學習能力,考試自然順風順水。曾鞏順利通過了地方的“秋闈”考試,拿到了舉人資格。當時他家六兄弟同時參考,有三人同時中舉,這對於曾家來說是大喜事。
按照宋朝的科舉制,舉人需要在秋闈之後的次年春天到京城參加春闈,考中的就是進士繼而可以做官。曾鞏和兄弟幾人結伴來到京師,在那裡碰到了老鄉王安石。
王家和曾家是世交,當時的王安石剛剛十五歲暫居在京城讀書。兩位青年才俊初相識時,一定不會想到以後會發生諸多名載史冊的交集。
可是“神童”曾鞏遭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同時名落孫山的還有哥哥曾曄。他倆的失敗完全超過了鄉親們的認知範圍,這對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遭到了同齡人的幸災樂禍,有人作了一首諷刺詩,其中一句非常刺耳:落殺曾家兩秀才。
二、慎之又慎
三年後曾鞏再次來到京城,這次他到來的時間比較早,這並不是單純地留出富餘時間備考,而是為了報名進入太學,註冊為監生。
在這裡要說一下與明朝有很大不同的宋代科舉。對於很多人來說,明代科舉的流程相對比較熟悉。大家要先考中秀才,之後才有資格參加考取舉人的鄉試。中舉後就可以到北京參加會試、殿試,一旦獲得名次就意味著光明的未來。而大家在考進士之前,還要經歷童生試,裡面包括縣試、院試、府試三個過程。
相比之下,宋朝的科舉流程則簡單的多,任何讀書人都可以直接參加考取舉人資格的鄉試(宋代叫“解試”,由於固定在秋天舉行,故也稱之為“秋闈”),中舉後就可以到京城參加省試(相當於明清的“會試”,由於舉辦時間在春天,也稱之為“春闈”)。至於“殿試”,還是宋朝皇帝為了增加自己權威特意加上去的,否則學子們想要做官只需經歷兩場考試就夠了。
與明清科舉相比,如此簡化的步驟自然要有代價,比如舉人身份。
明清兩朝普通的讀書人如果考上舉人,那可是不得了的事。因為這意味著可以做官,可以免除徭役,可以享有一定的特權。所以范進中了舉才會喜極而瘋。
而宋朝的舉人相比之下則沒有那麼“光榮”,不僅待遇弱還有“保質期”,只有參加次年“春闈”的資格,如果沒考上進士就要重頭再考舉人。
因此“神童”曾鞏認清了現實,他採取了謹慎的方法,先跑到太學讀書。按照當時的制度,入太學讀書的監生可以直接參加秋闈,不用再考舉人。由此可見,曾鞏不想再經歷任何意外了。
三、遇到伯樂
曾鞏之所以能夠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除了自己的才華之外,還離不開老師歐陽修。
當時的歐陽修身為翰林學士,曾鞏登門拜訪他後當場拜其為師。千萬不要以為曾鞏憑藉初次見面就迸發出的才學光芒折服了歐陽修,純屬後者喜歡招收學生,用他自己的話形容:門下學子成百上千。
不過很快曾鞏便脫穎而出了,他寫了一篇《時務策》,其獨特的文筆、深刻的思想讓歐陽修大為讚賞。他不禁感嘆道:我門下學子成百上千,但有曾鞏這樣的學生就心滿意足了。
歐陽修的讚揚簡直就是一場免費的宣傳,以至於曾鞏每寫成一篇文章,不到半月便能風行天下,學子們不惜點燈手抄,恐怕自己知道晚了。
歐陽修之所以如此讚譽曾鞏,是因為學生的文風深入老師的心思。不用想我們也能猜到,一定是風格自由的散文,否則曾鞏也不會位列“唐宋八大家”。
從韓愈開始到北宋末年的近兩百年間,文化界一直死守以華麗辭藻為核心的駢文。因為文體有諸多限制,導致很多人無法跟隨自己的內心寫出自然隨性的好文章。由此可見,這八位文學大家當時身處的文化環境有多麼艱難。
而環境的衝突很快也作用在曾鞏的前途上,第二次考試又一次落於孫山之後,即使他的名號已經響徹全國文學圈,但依舊抵擋不住考官的判筆如刀。 以至於歐陽修不避嫌疑,親自為自己的愛徒鳴不平。
四、收之桑榆
第三次來京考試,曾鞏訂婚了。這是極不正常的情況。由於宋代官員的待遇好,以至於很多權貴家都流行“搶婚”。
就是放榜當天,各家都會派出僕人盯著金榜。
一旦得知上榜的舉人沒有婚配,就會一擁而上將其搶到自己家中,讓金榜題名的學子“強行”與權貴家的小姐訂下婚約,雙方達到一個利益結合。可曾鞏還沒有考試呢,就由時任宰相的呂夷簡親自做媒,與光祿少卿晁宗恪的女兒訂下了婚約。當然這也是有條件的,曾鞏需要寫一篇駢文,抨擊自己試圖改革文風的老師。
曾鞏回答的也很乾脆:宰相大人對不住,小生不擅寫駢文。
而拒絕的結果就是他再再次榜上無名。而更為鬱悶的是,當年那位叫王安石的小兄弟卻金榜題名。一個少年得意,一個屢戰屢敗,曾鞏的心情想必會有些失落。
不過事業的失利卻換來愛情的甜蜜,在準老丈人晁宗恪的強烈反對下,女兒還是選擇嫁給了曾鞏,這場特殊的婚禮我們一般稱之為“私奔”。
五、風雲變幻
之後曾鞏迎來了第四次科舉的失敗,更為打擊的是老師歐陽修也被貶謫,並寫下了那篇大名鼎鼎的《醉翁亭記》。
直到十一年後,重回京城任職的歐陽修任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的主考官,曾鞏順利考中進士。我們不用懷疑裡邊是否會有什麼師生包庇的情節,因為歐陽修對曾鞏的文風實在是太熟悉了,即使不寫名字也能看出哪份試卷是自己愛徒的。
那一年科舉可以說是群星薈萃,由於歐陽修的慧眼,嘉佑二年一共點中了幾位對中國歷史頗具影響的學子,他們分別是曾鞏為代表的曾家兄弟,還有兩位來自四川的兄弟——蘇軾與蘇轍。
那一年曾鞏三十八歲,不過又如何呢?
參考資料:《唐宋八大家故事叢書——曾鞏故事》《唐宋八大家的故事》《宋代科舉社會》
閱讀更多 歷史風雲錄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