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告誡

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的告誡

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病床上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

這位老人,就是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現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這句話是他對後人的告誡。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告誡

說起《易經》,竟然有很多人還把它認為是風水迷信?我不得不說國人對於經典的態度真是讓我覺得無比遺憾,《易經》作為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直指大道之源

諸葛亮精通易學眾多分支,創作“八陣圖”,用於排兵佈陣,魯迅曾說,不讀《易經》,就讀不懂中國文化、在中國社會生存的道理;馬雲行商數十載,《易經》從未離身,他說,重大決策問《易經》。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告誡

《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瞭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無論為商,為政,為學,還是為人父母,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危機,你都能在裡面找到解法。

易經是超科學

《易經》是遠古文明的產物,據現在的考古發現,距今超過6500年,但是這個被我們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產物”——《易經》卻是超科學的存在,甚至很多西方學者都贊同這個觀點,你不能因為讀不懂它就把它認為是無稽之談,更何況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神學都是現階段科學無法解釋的科學。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告誡

當西方人正小心翼翼地過濾、計量、選擇、分類、隔離時,《易經》的“陰陽二分”就已經能包容一切,直至最精緻、最細微、超感覺的部分。易經中講陰陽,把萬事萬物都劃分其中

比如日為陽,月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開為陽,閉為陰;善為陽,惡為陰……而且陰陽不是一成不變,會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告誡

舉個例子,無論是水還是木頭它們都為陽,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們都是能摸得到的。同理,空氣,聲波它們都為陰,因為它們都是摸不到的,世界萬物都只有陰陽之分,而且萬變不離其宗。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告誡

《易經》與遺傳密碼

1966年遺傳密碼之父尼倫伯格等人破譯了全部遺傳密碼,並製成了《國際普通遺傳表》

之後很多西方學者震驚地發現,中國《易經》的64卦爻象圖與《遺傳密碼》有著驚人的一致性,直接再現了生命的本質。

國際普適遺傳表》的遺傳密碼適用於一切生物,具有普遍意義,那麼也就說明和它有著驚人一致性的《易經》能夠預測人生,因為它本身就是開啟生命密碼的鑰匙。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告誡

《易經》與二進制

1697年12月著名的法國傳教士白晉與德國的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茲通信中說到:“你不應該把二進制視為一門新科學,因為中國的伏羲早已發明了。”

並且白晉建議萊布尼茨用中國的六爻來說明二進制,並附寄了伏羲六爻圖。那麼也就是說二進制的祖宗是易經,比西方早了幾千年。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告誡

更令人驚訝的是,有人研究發現中國幾千年以前的太極八卦圖,竟是人們苦苦的追尋的宇宙統一模式圖、宇宙統一式圖、宇宙統一方程式!這一切都在說明《易經》真的是超科學的存在。

楊振寧、李政道從《易經》的陰陽消長的原理中得到啟發,提出了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雖是不滅的,但不是不變的,而且存在著盛衰消長的變化,這一重大發現使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告誡

人生一世,真的該好好讀一讀《易經》,去感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經常聽到周圍看易經的朋友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等等。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告誡

所以大家要讀,還是建議去讀帶有白話文譯文版的《易經》,最好還帶有配圖,這樣圖文並茂更便於理解《易經》。目前我看的這本就是帶有白話文翻譯的圖解版易經,名叫《圖解易經》。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告誡

它採用圖文解讀的方式,一一解讀了《易經》中的每一句話,將其深奧無比的智慧,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家可以一探《易經》的古老智慧。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前留下告誡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足見其智慧的廣博;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56元,是消遣娛樂時的一頓飯錢,卻可以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讓你受益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