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的迴歸之路——城市與鄉村文明的較量



鄉村的迴歸之路——城市與鄉村文明的較量


村莊消失了……這是上一篇文章的標題,但是,今天,不想討論這個問題;今天談一談如何迴歸?


先談二元結構;城市與鄉村——二元結構,這種結構的差異,體現在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工業大生產的社會結構與農業自給自足的生產結構。


價值這東西一是在於“美”,美的事物創造了真正的口舌、身體與情感、心靈的享受——這是真正的價值。另一種價值,在於稀缺性比如一個人蘋果吃慣了,突然吃了一次梨,因為差異性,這種味覺體驗的新奇感便是一種價值。

個人覺得前者是一種真實的美所帶來的真價值;而後者是由於人的有限性與心靈感受機制所帶來的“價值”;——市場經濟應該屬於後者的現實體現(經濟學沒學好,只能粗淺認知了)。

而稀缺性帶來的價值需求導向,進而產生某種心理層面的“優越感”,城市所樹立的工業文明社會,以優勝劣汰為導向,以效率速度為標籤,加上城市高大的房屋,乾淨的街道等。


在上個世紀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無疑是有著很大的“稀缺性”與“優越性”的,從物質層面來看,換一句話語,就是城市優於農村的——城裡人的尊貴,也由此而來。

然而,當物質不再是主流社會群體的“匱乏之物”時,城市的價值感或許就不那麼明顯了——還是蘋果與梨子的例子,正如一個人整天吃蘋果,偶爾換換口味,嘗一嘗梨子,便開始成為一種需求——農村所能提供的良好的水資源,乾淨的空氣舒緩的節奏,傳統遺留文化的薰陶,便成為一種替代。


當下的鄉村振興與鄉村旅遊建設,或許就是在拉動這兩種文明之間的對話——是一種橋樑,也是一種對話機制。

城市的價值,金錢的價值,某種意義在於社會概念的定義;某種意義,金錢,只是生存的工具,換取事物的紙幣,數字——正如在城市,3、40元一碗的麵條,在鄉村或許只要5元、10元,城市5000元的基本生活成本,或許在鄉村,500,1000即可滿足。

但是問題是,想要在一個廣闊整體的社會層面中,在一個想要相互流動,實現城鄉一元的框架下,金錢的“優越感”便會凸顯——比如,城裡人進入鄉村消費更加容易,而鄉村人進入城市便會覺得捉襟見肘——這種捉襟見肘不僅僅體現在經濟領域,更在於心理與底氣層面!


那麼,是否可以這樣想?——作為二元結構中,沒有尊卑與等級差別的一個群體,鄉村,如何找到自身所不可替代的優勢,作為一個尊貴的“市場”主題,發揮獨特的價值,贏得優越感爆棚的“城市人”的尊重,也可以以一種“傲嬌”的姿態,去平等換取"“城市人”的財富——至於提供“消費”的,比如說,是乾淨的空氣,清冽的水資源,舒緩的節奏,還有更重要的,也是更吸引人心的,是鄉村(曾經的鄉村)所特有的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一種真正溫情的鄉里鄉親社會環境的沉浸式體驗“消費”——一種源自國人性情、心靈的歸宿式的鄉情體驗?


在國外,比如英國,城市,對於許多階層而言,式工作的場所;而鄉村,才是歸宿,也才是鄉紳精神真正延續與發揚的場所。在中國,何嘗又不是還應該如此而行?——工業化大生產產生的背景,一是願意物質滿足需求;另一個最直接的動因在於抵禦列強的“侵略”“欺壓”,通過參與到全球化生產鏈條中,活得話語權,是以攻為守的“自保”,產生的問題則是,人在機器文明中,在長久遠離土之後的心靈異化。


中國特色,文化自信;最終體現在哪裡?個人覺得,不因該是在博物館或陳列館裡,支離破碎而又抽象的元素呈現吧?而應該是一種真正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生命力的,活著的,真正行走的活生生的“文化”或者說是“文明”,那麼,承載這些活文化的,最好的載體,是在哪裡?自然是依舊保存這種文化基因治理結構的鄉村——“人治”的鄉村——現代化、工業化的城市,不具備這樣的匹配承載肌理……


——或許,農村的價值,正在於此!


#社會人文#


七月,前金融圈資深編輯,優質內容創業者,喜愛舞蹈、建築、社會人文,關注社會變遷下的個人成長。心懷美好前行,穿梭於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願自己活成一道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