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旅該如何創造性開發?

鄉村文旅該如何創造性開發?


最近刷到一個藏北小姐姐的抖音號。畫面中,小姐姐明眸皓齒陽光燦爛,不時咧嘴明朗一笑,像極了一個初中的女同學。
畫面很美,主要在於畫面內的服飾很美,色彩明豔的藏族服飾、頭飾在川藏地貌背景下,顯得格外明豔。
是通過通過某篇官方報道瞭解到這個小姐姐的——美女辭去百萬年薪,回鄉帶動扶貧,被譽為“愛的故事”——聚焦在“經濟”層面的愛心援助。

刷了好久,再一次陷入“沉思”——哦對,是“沉思”。


鄉村旅遊各地紅紅火火,對於這種資源得天獨厚的,稍加引導就可以做起來——比如川藏,且不說高原雪山的旅遊風貌,光是少數民族富有美感的民族服飾、風俗(舞蹈、歌曲)等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稍加開發,就是十分吸引人的資源——也就是說,對於優越者,稍加引導,就可以成效顯著。

那麼,對於一些要素不是特別突出與明顯的地區呢?就是又要錯過一波紅利?——所謂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馬太效應”,這樣看來,所謂“扶貧”,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就拿東部來說,相對自然資源條件差別不大的地區,也存在著“優勝劣汰”的局面,比如某知名水鄉,稍微一包裝,繼續可以在知名度上佔優勢,那麼條件比較普通的鄉村,是否又要在這一波,看似為鄉村發展量身定製的“紅利”中再次被“擠”到後面?

與所謂“高大上”地區PK,市場經濟——至少被“市場經濟”觀念佔主導的大環境中,一窮二白人又懶的窮困地區,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麼,對於一個“0”資源的村莊,如何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去整合、提煉甚至創造自己的要素稟賦,或許是“小白”們PK大咖的一條必由之路。比如在已有的村民性格特點上,提煉、創造、昇華民歌、地方特色服飾、甚至建築民居之類,這個需要對當地的現狀瞭解,以及設計者本身的審美素養的全備,提煉與創造的東西,既能在整體文化框架中,成為其中的一環又不顯得突兀;同時又能保持自己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成為整個整體中的獨特點綴。

文旅開發,最終要激活的是人的要素——“內生動力”,歸根到底,就是一個“以人為中心”和”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話題,斯以為,“以人為中心”是正解,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是現實,最終,只是一個“真理”與現實的博弈問題。

旅遊,是文化傳播的途徑;而文化,才是旅遊的內核與支撐。鄉村旅遊開發到底如何發掘、整合與展示鄉文明、農耕文化的圖景,還需要許多人去思考與探索!


關於文化與文明,最近突然在思考一個話題,就是說“中華文明”稱作是世界上不多的綿延不斷的文化與文明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文明肯定有它的優越性——目前的自我觀點是:這種優越性,是體現在結構上——中國社會與觀念裡“圓”的思想與組織結構;但是中國的國人素質,真的也有很不好的一面,相較於西方社會的陽光明媚;中國社會的色彩似乎卻少了一些生命力——個人是覺得問題出在內涵——是的,結構是沒有問題的,“圓”的思想與結構是最穩定的,不足的應該是內涵或一些東西的流動方向。
時代在變,國人潛意識深處的集體意識流卻仍舊存留。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市……不同的文化內核到底該如何協調與融合,是一個時代的課題!




七月,前金融圈資深編輯,優質內容創業者,喜愛舞蹈、建築、社會人文,關注社會變遷下的個人成長。心懷美好前行,穿梭於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願自己活成一道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