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博展詳解|映世菩提·石刻藝術裡的歷史煙雲(之一)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春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疫情防控等級已經下調至3級,是時候來一場能說看就看的好展了。

在剛剛過去的清明節,不少觀眾在成都各大博物館欣賞到了專門為今年春節推出的各項精美展覽。因為疫情緊急閉館多日,這些精品臨展都將繼續展出以慰觀眾。從今日起,我們將連續推出對成都正在舉行的文博展的詳細解讀。讓我們一起隨著文物,走進歷史。

讓我們首先來走進成都博物館的《映世菩提》特展----

對喜歡石刻藝術以及中國歷史的觀眾而言,這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好展。

詩人杜牧曾經慨嘆過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教盛況,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第一個高峰。

但是相比龍門、雲岡石窟留下了北朝的的造像藝術精品,南朝造像卻鮮有遺物。

《映世菩提》展,集中展出了近年出土的南朝造像,給了公眾一窺南朝造像藝術的窗口。

在這裡,莊嚴和諧的造像傳遞著超脫、安寧與和諧,它們的偶有殘缺,背後或許還有一段令人唏噓的歷史煙雲。

成都文博展详解|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一)

這件“國寶”為何在茂縣出現?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這件南齊永明元年造像碑

出土地點:四川茂縣

出土時間:1921年

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收藏單位:四川博物院

在《映世菩提》展廳,除了序廳裡成都商業街出土的一尊釋迦造像,第一單元裡最主要的文物,便是這件南齊永明元年造像碑了。它原本是四川博物院的明星文物之一,也是常設展的重要展品。此次《映世菩提》展講南朝文物硬是把它請到了成博,可見它在南朝造像藝術中的地位----

1、它是四川目前現存最早有著明確紀年的南朝造像(公元483年)。

2、它也是我國佛教造像中無量壽佛著“褒衣博帶式”服飾的最早實例之一。

為什麼發現有明確紀年的南朝造像,就能成為明星文物了呢?簡而言之,物以稀為貴。

四川現存最早有明確紀年的南朝造像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東漢末傳入中國的,它的造像藝術也在不同歷史階段因政治、宗教、文化和社會風俗等多方因素的交互作用而處於不斷的發展和嬗變之中。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階段,也是佛教文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時期。結果歷史的更迭中,北朝的石刻保留下不少,南朝的鮮見蹤跡,所以佛教藝術的唐朝粉杜牧才發出了千古慨嘆。(配雲岡石窟圖)

沒想到的是,近百年來,南朝造像卻以出土文物的形式在四川陸續發現了。其中就有這件南齊造像碑。

說起來它也是命運多舛。

1921年,茂縣農民在耕地時,挖出了一塊一人多高的碑刻,就是這塊南齊碑。

石碑挖出來以後,被搬到縣城公園。哪知1934年,四川軍閥李家鈺部隊駐紮於此,其部下一位名叫黃希成的人是個文物愛家和販子。見到了這塊南齊永明元年的造像碑後,這位黃希成就動了偷運到成都的心思。

只是這件造像碑材質厚重,體量又大,不好運輸。於是,他命人將碑擊碎,挑選了其中造像最多的4塊運往成都,然後打算偷偷運往上海,銷往海外。

消息傳出後,當地文教人士無比憤慨,將此事見諸報端。後來,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就是曾經帶領考古發掘永陵的那位)親自出面交涉,極力阻止這一珍貴文物運出四川。迫於輿論壓力,當時的四川省政府才將古碑截留。

1949年以後,這塊命運坎坷的造像碑被送到四川省博物館(現四川博物院)收藏保管。

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學界才發現它是現存有明確南朝紀年時代最早的佛教造像碑之一。

年代早,出土的地點又很特殊,註定了這件造像碑成為中國佛教石刻藝術中的明星文物。

這是為什麼?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從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來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南朝宋、齊時代,絲綢之路河西走廊交通因戰亂而受阻,從長安出發的北方絲綢之路中斷了。

成都文博展详解|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一)

絲綢之路河南道示意圖

這個時候,處於河西地區的涼州(今甘肅武威)已是當時中國最為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來自高昌、康居、吐谷渾等西域的僧人要往內陸傳播佛教,就只有從這裡到青海,入隴南,經川西北草原到成都,再前往長江中下游地區。

這就是絲綢之路河南道。也就是說,成都位於南齊的西南邊陲之地,比長江中下游地區更靠近佛教東傳的必經之地西域和河西,與西域和河西的交通比長江中下游地區更便利、更直接。在北方陷入戰爭時,它甚至是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通道。

所以,這件有明確紀年、且刻下了造像主持人名字的造像碑一出來,人們可以撥開歷史迷霧,重新勾勒出絲綢之路的過往:戰火紛飛中,僧人們紛紛取道河南道入蜀。一位叫玄嵩的比丘在茂縣主持刻下了這塊造像碑,更多的僧人則再從成都出發,進入南京等長江下游地區,把佛教藝術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

成都文博展详解|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一)

成都南朝石刻分佈圖

造像碑右側題記:齊永明元年歲次癸亥七月十五日西涼[曹]比丘釋玄嵩為帝」主臣王累世師長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及一切眾生敬」造無量壽當來彌勒成佛二世尊像願一切[群]生髮弘/[願]心明信三寶瞿修十善遭遇慈氏龍華三會聶豫」其昌永去[塵]結法身滿足廣度一切共成佛道」比丘釋[僧]成[摻]首值共成此法

“褒衣博帶”式造像的最早案例

或許有人會問,佛像穿什麼衣服,難道也很重要嗎?

好不好看是一回事,但是穿衣服的樣式,卻蘊含著很多信息。比如這件造像碑的“褒衣博帶”,就很重要。它證明了佛教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漸漸開始了中國化的進程。

成都文博展详解|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一)

主尊線描圖

佛教起源於印度,一般認為,佛造像最開始出現於公元1世紀的犍(jiān)陀羅地區(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在此之前,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古印度北部的很多地方,帶來了希臘/羅馬樣式的雕刻藝術。所以那時他們的佛教,仿照希臘雕塑的樣式製作佛造像,產生了犍陀羅藝術風格。至於衣紋,當然就像地中海式的長袍了。

成都文博展详解|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一)

犍陀羅佛像

到了大約公元2世紀,秣菟羅風格的造像出現了。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衣衫輕薄,有點像衣服打溼了貼在身上一樣,也稱“溼身佛像”。說得再文雅點,就是“曹衣出水”。

成都文博展详解|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一)

秣菟羅佛像

沒想到的是,佛像到了中國,也開始紛紛入鄉隨俗,穿起了“褒衣博帶”的衣服。

“褒衣博帶”本指有領有袖的傳統漢族儒服,而“褒衣博帶式”佛衣則是指一種形似冕服,而把外衣末端搭在左肘上的方法,披著方式上與南朝士大夫的褒衣博帶裝甚為相似。

成都文博展详解|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一)

竹林七賢圖

中國早期佛像受印度犍陀羅風格影響,多為袒露右肩的形象。但這件來自茂縣的造像,雖然造像的主體風格承襲印度,但造像已經披了通肩袈裟,胸前繫帶打結,結帶下垂於袈裟之外,是典型的“褒衣博帶”樣式。這種衣服樣式在南朝非常流行,彼時的僧人將其用於佛衣,成為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而當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的佛像由於寬博的大衣厚長,衣袂下垂形成密褶,層疊滿遮座上,就成為“懸裳座”。

這種造像藝術,既體現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從造型藝術角度而言,又增添了造像的飄逸之風。

所以,這件南齊造像碑成為“映世菩提”的明星文物,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