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研究股市基金歷史業績,聽從各路專家預測分析真的能賺到錢麼?

你研究股市基金歷史業績,聽從各路專家預測分析真的能賺到錢麼?

因果聯繫

從聊天打屁到吃飯泡妞,我們都會苦苦追尋為什麼?這是為什麼呢?

在我們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不會僅僅把事物孤立的看待,而是會聯想到其他。而連續的觀察事物發展過程,我們的聯想就會擴展成因果邏輯。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重視因果效應:不僅僅需要知道結果,而且會自覺的給觀察結果以原因或理由。

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家大型公司辦公室裡有十幾個人排隊等待使用打印機,前面三個都是安排好的工作人員,他們故意緩慢的使用打印機拖延時間。第四個開始都是正常的公司職員,他們並不知道這次測試,只是正常排隊等待使用打印機。這時候安排了另一個測試員,他會在輪到正常辦公人員的時候過去插隊打印。看辦公人員會不會允許其插隊,並且在這個測試員離開後,詢問正常辦公人員為什麼允許或不允許其插隊,並評價插隊的行為。

插隊測試人員安排了三種不同的說辭:

(1)我想用一下打印機,謝謝。

(2)對不起,我有個文件急著用,能讓我先打印嗎,謝謝!

(3)對不起,我經理開會的文稿,馬上開會就要用,我已經跑了好幾個辦公室都沒有找到打印機,實在抱歉,能讓我先用一下麼,十分感謝!

結果允許插隊的人數比例排序是3>2>1。所以理由越充分,越容易被接受。

不過結果比較出人意料的是(1)選項裡面給出的理由並不充分或者說完全不構成理由,30個插隊測試人員中,也有8人被允許插隊。

在正常思維裡,我們都會傾向於如果沒有足夠充分的理由,那麼別人就不會幫助我們。可實驗結果卻表明即使是一個沒有說服力的理由,也會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願意提供幫助。

啟示:只要你不拒絕開口,你就有了三分之一的成功率。

當然,重視因果效應也會有不利的影響,那就是過於重視因果聯繫,而給本沒有聯繫的事物強加因果

有新聞報道:在某縣有一位中年男子,堅持三十六年買一樣的號碼,最後中了150萬的大獎。為什麼該男子會對這個號碼情有獨鍾,三十六年都不更改呢?據中獎者吳先生稱,在十二歲那年,他母親因病去世,就在出殯下葬的那一晚,他母親託夢給他。她在夢中說了很多話,具體內容吳先生說已經不記得了,但是36這個數字他卻印象十分深刻。後來,他工作以後就一直買彩票,雙色球的後兩個數字一直都是買的3和6,從沒有改變。結果,就這樣買了三十六年後,就中了大獎。吳先生說,之前他這麼多年都沒明白為什麼母親會留下這兩個數字,但是現在他明白了,這都是母親放心不下他,在夢中給他的一個預言,希望自己中獎過上好日子。吳先生同村的村民門也說吳先生的母親當年就十分疼愛自己的兒子並且他家風水很好有財氣。而彩票售賣點的張先生卻說吳先生確實買了三十六年的3和6,但是吳先生的中獎號碼是另外他買的那張3和7的......

你研究股市基金歷史業績,聽從各路專家預測分析真的能賺到錢麼?

這就變成了一種強加的因果關係,而當事人往往會深信不疑。

在生活中小概率事件的發生,一般不會歸為幸運的降臨,而是自身的努力或者其他有異於他人的特質。

當因果效應和啟發性相互作用時,我們會做出錯誤的決策。

【啟發性:尋找各種難題恰當答案的簡單過程,雖然找到的答案往往並不完美。】

比如當你考慮"要不要和正在交往的女朋友結婚"這個問題的時候,你需要考慮什麼?父母家庭成員,職業,收入,樣貌,品行或者其他七大姑八大姨之類的問題?是不是往往很難回答?

如果把問題換成:你們交往的這段時間內,你們相處的怎麼樣?感覺如何?是不是感覺答案好像已經呼之欲出了。

可是,結婚的感受=短時間交往的感受,這個邏輯你覺得成立麼?

你研究股市基金歷史業績,聽從各路專家預測分析真的能賺到錢麼?

投資理財

另一個常見的就是投資類行為,比如買一個基金。

這個基金值不值得買=這個基金未來是否會給我帶來收益=這個基金過去兩三年(或者更久)的實際收益和走勢。

因為未來我不知道,所有我通過過去的業績預測了未來,我覺得很正常很有因果邏輯。即使所有的基金都有寫明:本基金過往數據不預示未來表現,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需購買,風險自擔

如果我投資某個基金賺錢了,我就會認同過去優勢的基金等同於未來也會有很好的收益。

如果我投資某個基金虧錢了,我就會認同過去優勢的基金不等同未來有收益。

實際上,過往業績和未來收益之間根本沒有因果關係。如果過去能預測未來,不知道原始人老祖宗們有沒有預測到當年追的他們光屁股到處跑的獅子老虎,已經被我們弄得只能圈養起來當保護動物,不然都要滅絕了的今天。

這一點我倒是希望他們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