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喜歡講故事:為什麼有人講的頭頭是道,有人講的一頭霧水

人人都喜歡講故事:為什麼有人講的頭頭是道,有人講的一頭霧水

邏輯思維

要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就需要從改變語言的表達邏輯開始。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採用的語言表達能力,大都是敘述性表達,也就是所謂的講故事。

敘事表達的方式遵循著起因、發展、高潮、結果四個部分,線性敘述。

人人都喜歡講故事:為什麼有人講的頭頭是道,有人講的一頭霧水

線性敘述

比如,兩小兒辯日:

孔子到東方遊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有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兒卻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看上去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在遠方看起來小,在近的地方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讓人感覺清涼而帶有寒意,到了中午時就感覺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定他們對錯。

兩個小孩笑著(對孔子)說:“誰認為你的知識淵博呢?”

這是典型的“講故事”表達,可是如果我們反過來呢?

人人都喜歡講故事:為什麼有人講的頭頭是道,有人講的一頭霧水

邏輯論證

結論先行,逐條論證,邏輯論證。按這樣的表達方式進行改寫,就變成了:

結論:兩小兒辯日,把孔子都難住了,說明個人知識具有侷限性。

觀點1:太陽早晨近,中午遠。

觀點1論據:早晨感覺涼爽,中午感覺炎熱,近熱遠涼。

觀點2:太陽早晨遠,中午近。

觀點2論據:太陽早晨看上去像車蓋大小,中午看上去就只有痰盂大小,近大遠小。

同樣的事情,換種方式,用結論統領,表達出來就顯得條理清晰,邏輯嚴密。

而且,採用第一種方式敘述,如果中途思路被打斷,我們要想得出結論是很困難的。

(說話說一半,菊花伴大蒜?!)

第二種方法,先給出結論,我們帶著疑問去理解,即使中途中斷,我們也能有所收穫。

人人都喜歡講故事:為什麼有人講的頭頭是道,有人講的一頭霧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