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一套,家裡一套: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兩面性”?

行為只是表象,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原因,只有找到這個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學校一套,家裡一套: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兩面性”?

前幾天去幼兒園接可可放學時,順便向班主任老師瞭解了一下可可在幼兒園的表現。老師表示可可在幼兒園表現特別棒,聽話、獨立、易相處,還經常主動幫助老師和同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頗有領隊範兒。我聽了一度懷疑老師是為了讓我安心而在刻意放大孩子的優點,畢竟可可在家裡還是衣服鞋子到處放,吃飯要喂、睡覺要陪、什麼都要和妹妹搶,還動不動就哭鼻子的主啊。

我把自己的疑慮告訴了鄰居寶媽,她家兒子和可可一個班,經常一起玩兒。她告訴我老師並沒有安慰我,因為班主任對她兒子的反饋是在學校裡調皮又鬧騰,常常擾亂老師的安排,她已經被老師私底下艾特過好幾次了。但兒子在家明明很乖,並沒有這些臭毛病啊。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完全表現出兩個樣子呢?要麼是像可可這種在幼兒園懂事,在家表現差勁的,要麼是像鄰居孩子這種在家乖巧,在學校各種搗蛋的。而通過與寶媽們交流,我才發現這種家裡一套學校一套的兩面性孩子真的有很多,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到底要不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呢?

通過積極與老師溝通和查閱諸多育兒書籍包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對這一現象我也有了自己的認識。

1.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原因

01 家庭和幼兒園生活環境不同

入了園的孩子家長都知道,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是有秩序、有要求的,有著強大的約束力,而且老師人數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也不會像家長那樣時刻關注著一個孩子。孩子自身的安全感降低後,出於自尊和自我保護,他們就會遵守規則,服從集體安排,並在老師的正確指引下和積極鼓勵下,按照常規要求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按時睡覺、起床,自己洗手、大小便,自己穿鞋換衣服等等。另外,同伴間的相互影響也很重要,每個孩子都想獲得老師的表揚,而老師對某個孩子的表揚又會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現慾望,如此便形成了一個正向的循環。而在家裡就不一樣了,本身沒有標杆的對比,再加上有些父母教養、教育方式的不當,使孩子在家時任性霸道、撒嬌胡鬧,妥妥的混世小魔王。相反,有的孩子由於內向,不擅長交際,集體面前不敢講話,但在家裡卻能和父母毫無顧忌地有說有笑,判若兩人,這其實都和孩子的生活環境有關。

02 家庭和幼兒園教育方式不同:父母沒有和老師保持一致的教育

學校一套,家裡一套: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兩面性”?

孩子如果在學校很乖,遵守紀律又獨立,回到家就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言不合就撒潑打滾、動不動就無理取鬧的祖宗,那說明父母沒有延續在學校老師的教育理念,沒有時刻和老師保持一致的教育模式,導致孩子本能見縫插針、趨利避害地選擇在家放飛自我。

孩子其實是最聰明的,他們對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且喜歡模仿。他們會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老師十分了解孩子的這個特性,所以他們在要求孩子做之前一定是保證自己能做到,為孩子樹立非常好的榜樣作用,且規則一旦設定,就不會輕易妥協,保證所有人都依照規則行事。

而在家裡,家長一方面覺得孩子應該獨立自理,為其制定了很多規則,一方面又覺得讓孩子獨立做事情太浪費時間,還常常製造出很多麻煩,所以包辦代替的比較多,不能做到像老師那樣堅決、持久的堅持下去,導致聰明又狡猾的孩子們鑽了教育的空子。

這個錯誤我就犯過,或者說正在犯。我家可可上幼兒園時在學校表現的很棒,很獨立,因為老師會要求她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飯不光要自己吃還要實行光盤行動,要自己疊衣服和被褥,自己上廁所,但她一回家就跟變了個人似的,吃飯要喂不說,還要邊看動畫片邊吃,青菜水果一律不沾,專挑愛吃的肉吃上幾口,每次都能剩下半碗飯;衣服鞋子到處丟,睡覺要哄要陪,一刻都離不開人。嘆氣之餘我也反思了一下,這不完全是孩子的錯,是因為我們覺得她吃飯太墨跡了,不如喂的快,又嫌她吃飯挑食又話多,想讓動畫片吸引一下注意力,好多塞幾口飯菜給她;衣服被褥要疊好久,不如我們自己來。久而久之,她就識別出我們的態度和老師的態度的不同,然後看菜吃飯了。

不得不說,孩子在家是祖宗,在學校是小乖乖的現象太普遍了,從事專業教育的老師一眼便也能看出端倪,對這種情況也相當的瞭解,所以基本都會在開學家長會上重點要求家長務必要與老師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式,不然老師教的再用心,一回家就被打回了原形,孩子的進步會非常慢的。

03 家長太專制或過分嚴厲等

雖然大部分孩子都是在家裡橫,在學校乖,但也不排除有部分孩子出現相反的行為,在家裡溫順,在學校調皮搗蛋。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家長就要反思一下在家庭教育中是否存在一定的問題。

比如是否在家對待孩子太過於嚴厲、奉行的是棍棒教育,以至於孩子在家過於壓抑,迫於威懾不敢表現出真實狀態,只能選擇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釋放自己?

又或者家長總是給孩子灌輸我為了你多麼辛苦,你必須要怎樣做才對得起我的理念,讓被情感綁架的孩子出於好心或者無奈在父母面前不得不假裝很懂事來寬慰父母,而只能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做回原來的自己。

威懾也好,情感綁架也好,都是把孩子推向了遠方,讓他們不願向我們展示真實的自己,十分不利於親子關係的搭建。

04 集體的誘導作用

還有一種情況,學校裡都是同齡玩心重的孩子聚在一起,也不排除是否是有別的玩的投機的同學帶頭搗蛋,孩子覺得好玩兒變跟著一起起鬨,這樣他們才會有一種融入集體的感覺。

所謂事出必有因,我們已經知道孩子產生“兩面性”的原因,那孩子的“兩面性”到底要不要重視起來?又該如何破解“兩面性”問題呢?

2. 孩子的“兩面性”,需要重視嗎?

前段時間大熱的電影《少年的你》中的校園霸凌者魏萊,成績優異,在父母嚴重是優秀的乖乖女,而在同學眼中卻是十惡不赦的惡魔,逼同學跳樓,剪同學頭髮、拍裸照,壞事做盡,最終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幾年前,央視報道了一個偏遠山村擔任班長職務的孩子,利用自己的權力欺負同學,導致學校的一名孩子受重傷住院。同時,還報道了多起此類事件。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當記者前往施暴者孩子家庭進行採訪時,家長們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從來不這樣,若不是看到網絡上的施暴視頻,他們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無數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孩子的兩面性必須被重視,他們的內心必須被看見,否則,就會錯過最佳引導糾正的時機。

3. 家長該如何應對孩子這種“兩面性”?

學校一套,家裡一套: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兩面性”?

可可上幼兒園之前十分黏人,自理能力也不是很好,我一度很擔心她適應不了幼兒園生活,尤其是怕她哭鬧。因此會很頻繁地向幼兒園老師詢問她在幼兒園的情況。意外的是,老師給可可的評價是:孩子很開朗,自理能力也很棒。所以,家長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平時細心觀察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的情況。當發現孩子出現“兩面性”時,也不要緊張,更不要強制要求孩子做到在家裡和在學校完全相同,並及時採取一些措施來溫和地修復這個問題。

01 和孩子溝通

溝通是發現問題,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當發現孩子出現“兩面性”時,家長要及時和孩子進行溝通,觀察孩子當下的狀態,傾聽孩子的訴求,瞭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傾聽的個體,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02尊重孩子

面對孩子的行為,家長要富有同理心予以理解,並適時加以引導,不要一味的批評孩子,也不能過度地綁架孩子,要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充分的自由,讓孩子保持對於家長的信賴。當家長長期否定孩子的行為,孩子會產生反叛心理,家長越不讓幹什麼,孩子就偏要做什麼。這樣會逐漸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03保持彼此的信任感

孩子基於對於母親的信賴,才會產生在媽媽面前一個樣子,在別人面前一個樣子的行為。這是孩子對於媽媽的信賴,做媽媽的要學會維護這份信賴。要不斷的告訴孩子,你也相信孩子做的事情,讓孩子更加相信這份信賴。同時,還可以通過親子游戲、講故事、外出集體活動等形式,在實踐中增強親子關係。

總之,面對孩子的“兩面性”,我們不必過度緊張,應積極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不是以威信鎮壓,也不是情感綁架,而是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進行,聽聽他們內心的聲音,瞭解他們當前的想法。只有主動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更好的瞭解孩子,找到問題的原因所在,然後有針對性的做出改善。畢竟行為只是表象,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原因,只有找到這個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才能讓孩子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都教有所成,做真實的、快樂的自己,而不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

願每個孩子都能做真實的、快樂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