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開國大典時,蔣介石放棄轟炸北京古城始末

1928年,蔣介石率領北伐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下了北洋軍閥的老巢北京。為了顯示自己平定北方的赫赫戰功,蔣效法朱元璋將北京更名為北平。意氣風發的得勝將軍,怎麼也想不到20年後,這片為其帶來無限榮耀的土地卻成了他的傷心之地。而這座千年古城也險些毀在自己手裡。

解密:開國大典時,蔣介石放棄轟炸北京古城始末

1949年6月,國民黨大勢已去,中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同年10月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國的成立。這一決定在當時是很具有冒險性的。先不說新疆、西藏還未解放,四川雲貴也還在國民黨手中。不過,這也是毛澤東決定提前舉行開國大典的原因,震懾那些猶豫不決的國民黨將領,達到儘快解放全中國的目的。

從紀錄片上週恩來嚴峻的表情也可以看出,危險隨時都在。北京有那麼多國民黨間諜,如他們搞破壞怎麼辦。當然,最擔心的還是國民黨的空襲。新中國的空軍非常薄弱,只有17架老掉牙的飛機,而且按照各國傳統,閱兵時是不能攜彈飛行的(後來公佈有4架飛機實彈飛行)。擔任閱兵總指揮的聶榮臻元帥就下過這樣一道死命令:“正式閱兵那天,萬一發生空襲,不能動,下刀子也不能動”。

解密:開國大典時,蔣介石放棄轟炸北京古城始末

中原王朝有一個特點,一旦天子有難,就喜歡往四川跑,如李隆基,光緒。此時的蔣介石也是在四川,意欲遷都西昌,以關中為基地,尋找東山再起的機會。如果能夠破壞中共的開國大典,必能大大振奮國民黨餘部的信心。而最好的破壞方式就是空襲,蔣將這一重任交給了自己的得意門生,時任國民黨空軍總司令的周至柔。

周至柔畢業於保定軍校八期,1924年擔任黃埔軍校教官,也算是黃埔系,又是浙江人,深得蔣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周是位傑出的空軍人才,著有《國防與航空》、《世界空軍軍備》等書,代表了當時中國空軍學術研究的高峰。2006年重慶日報曾刊登一篇文章《中國空軍創始人周至柔官邸五一首次開放》,因為意識形態原因,我們無法稱他為中國空軍之父,但他確實是中國空軍的奠基人之一。

解密:開國大典時,蔣介石放棄轟炸北京古城始末

接到命令後,周對空襲做出了周密的計劃。仔細分析了中共的防空體系以後,周決定採用美製B-24轟炸機。這種飛機的時速是488公里,最大航程為3380公里。起飛地點首選是浙江舟山群島,和北京航距1230公里,不到三個小時就可抵達地點。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周還安排了多處起飛的策略。

解密:開國大典時,蔣介石放棄轟炸北京古城始末

為了安全起見,開國大典的具體時間一直是機密,直到當天上午10時,新華廣播才宣佈開國大典的時間是下午3點。而此時的周至柔早已準備完畢,信心滿滿。但在陳濟棠公館坐鎮指揮的蔣介石卻猶豫不決,周打了無數次電話,得到的回覆都是“再等等”。“校長,再不起飛我們就不能按時到達地點了”最後時刻周焦急地說。蔣突然站立起來堅定的說:“任務取消”。周以為耳朵聽錯了,再次追問:“校長,請再考慮一下,我們準備很充分,保證完成任務”。“任務取消”,蔣更加堅定地說。周大惑不解,但只能執行校長的命令。

對於蔣的決定,不僅國民黨將領不理解,就連兒子蔣經國也不理解。蔣淡淡的說:“轟炸了千年古城,我豈不真的成了千古罪人”。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如果歷經明清兩代建設的古建築群毀在蔣的手中,那他就真的再無翻案的可能。據時任蘇聯駐華大使謝爾蓋·齊赫文斯基回憶,在開國大典那天他看到了周總理。“周站在那裡,臉色蒼白,雙目緊閉,身邊兩個警衛攙扶著他……”周總理為了開國大典已經四天沒有閤眼,他最擔心的也是國民黨的空襲。作為老對手,他還是低估了蔣介石。雖然政見不同,但蔣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能夠以民族大業為重的。後來的中越西沙海戰也可以作證。

解密:開國大典時,蔣介石放棄轟炸北京古城始末

因為蔣的決定,開國大典得以順利進行。之後,解放軍繼續南下。12月16日,鄧小平部逼近成都市郊。是夜,蔣氏父子在雨中,最後回望了一眼無垠的江山,登上了飛往臺灣的DC4運輸機。

歡迎互粉哦,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