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希特勒登上權力之巔的絕佳土壤

1929年,美國的股票行情蒸蒸日上,工業生產能力呈幾何倍數的增長,可以說,美國的經濟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

胡佛總統樂觀的認為”貧困將從美國消失“。

財政部長安也於1929年9月向公眾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

可他們對於未來可能過於的樂觀了。

1929年10月29日,虛幻的泡沫最終破滅了,人群聚集在華爾街(號稱美國經濟的晴雨表),當天股票暴跌。

而到了秋天,股票市場的價格跌到了最低點,對世界格局影響極為深遠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來臨,而且蕭條的強烈程度和延續時間的長久都是空前的......


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希特勒登上權力之巔的絕佳土壤

圖為股市崩盤的華爾街


這其中,德國魏瑪共和國受到了大蕭條極大的重擊,美國對德國的援助貸款因衰退而停止供給。

到1930年夏初,德國就有190萬失業人員,失業保險制度不堪重負。

全國人均收入開始下降,1932年的人均收入僅是1929年的2/3。


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希特勒登上權力之巔的絕佳土壤

窮困潦倒的德國人


以下摘自伊恩·克肖在《地獄之行:1914-1949》

一位觀察者在一些嚴重貧困的地區旅行時描述道:“全國籠罩著一片愁雲慘霧,官方干預毫無作用,人民生活在敝陋、壓抑、滿是疾病的活地獄中。”嚴冬時節,柏林和其他市鎮臨時搭起了大棚,數千名無家可歸的人每天都到那裡去取暖,領取僅夠果腹的食物,找個睡覺的地方。全家人都意氣消沉。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在1932年12月寫道:“我爸爸失業3年多了。我們原來相信他總有一天能找到工作,可是現在就連我們孩子也放棄了一切希望。”



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希特勒登上權力之巔的絕佳土壤

圖為失業的德國人


隨著大蕭條的魔爪日益收緊,昔日輝煌的日耳曼民族正經受著難以想象的磨難。

而魏瑪共和國卻對這一現狀無能為力。

人們漸漸對共和制失去了希望,他們紛紛開始尋找出路。

而依靠著大資本家的支持,懂得把握時機的希特勒為失業者、復員軍人和無家可歸者建立“食物施捨所”,“提供住房,發放衣服和食品”。

而希特勒又依靠著自身卓越的演講能力,意圖喚醒人民的“民族主義”

顯而易見的是,希特勒的一系列舉措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效果,德國的小資產者和失業者逐漸有了這樣一種印象:

希特勒的納粹黨在行動中確實代表他們的利益,他們應該跟納粹黨一起為了一種共同的事業同舟共濟。


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希特勒登上權力之巔的絕佳土壤

圖為當選總理的希特勒


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希特勒登上權力之巔的絕佳土壤


1933年1月,希特勒最終登上了權力之巔。

納粹黨上臺執政,建立了獨裁政府,二戰的歐洲策源地最終形成。

而人類歷史上災難性浩劫的爆發,

只欠一場東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