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也造“大洋”,這種特殊銀幣鑄好之後,直接夭折沒有發行

自秦漢以來,歷朝歷代所通行的貨幣都是“孔方兄”,即外圓內方的銅錢,但是到乾隆時期,竟然有人開始鑄造“大洋”了,其實也就是一種銀幣,但最後直到夭折都沒有大規模發行。究竟是什麼樣的“大洋”呢?如果您也感到好奇,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乾隆年間也造“大洋”,這種特殊銀幣鑄好之後,直接夭折沒有發行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提到“大洋”,或許很多讀者都不陌生,它是民國時期的通行貨幣——銀元,不過老百姓叫得最多的還是“袁大頭”。值得一提的是,銀元並非是民國的首創,它最早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後來在明朝萬曆年間隨著貿易流入中國,不過當時的國人並不認可。後來一直到清乾隆朝,乾隆皇帝才第一次鑄造了一批“大洋”——乾隆寶藏,還被專家們認定是我國最早的銀元貨幣,不過因為數量稀少,所以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這種貨幣。

乾隆年間也造“大洋”,這種特殊銀幣鑄好之後,直接夭折沒有發行

據清代史料記載,公元1788年,乾隆皇帝派福安康出兵平廓爾喀之亂,最後在公元1792年收復失地,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為了維持邊境安定,乾隆皇帝又頒佈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同時還設立了一個特殊的機構——寶藏局,而小編上文提到的“大洋”乾隆通寶,就出自於寶藏局。

乾隆年間也造“大洋”,這種特殊銀幣鑄好之後,直接夭折沒有發行

為了加強統一,寶藏局決定設計一種新式貨幣,即在原來當地銀幣的基礎上,再加入一些清朝元素,以表示天下的和平和統一。一段時間之後,寶藏局的大臣將新式貨幣的樣幣送到北京給乾隆皇帝審批,結果乾隆皇帝一看有點不高興,因為在樣幣的正反面都不是漢文,更不是滿文,所以乾隆皇帝認為不符合“同文同規”,故此就未批准。

雖然乾隆皇帝沒有批准發行新式銀幣,但是他卻十分喜歡這種銀幣的造型,於是就下旨讓寶藏局在銀幣的正面印上漢字“乾隆寶藏”,然後再加上紀年即可發行。因此,寶藏局在接到指令後就立即照辦,所以就有了清政府批准發行的第一代銀幣——乾隆寶藏五十八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官鑄流通銀幣,但不過僅限於當地,而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發行,因此數量極少,而且在如今的古幣收藏圈裡也是稀有貨幣。

乾隆年間也造“大洋”,這種特殊銀幣鑄好之後,直接夭折沒有發行

從流傳至今的乾隆寶藏來看,該銀幣一共發行了四年,即從乾隆五十八年一直到乾隆六十一年。看到這裡,或許很多讀者都納悶了,怎麼可能會有乾隆六十一呢?因為乾隆皇帝在位60年,他為了不超過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就在乾隆六十年退位當太上皇了。因此,有的專家就推測,或許是那個不懂歷史的人偽造的假幣,但還有專家推測是乾隆退位的消息沒有傳到造錢的地方,導致寶藏局誤鑄了一批乾隆六十一年的乾隆寶藏。

乾隆年間也造“大洋”,這種特殊銀幣鑄好之後,直接夭折沒有發行

專家們又經過深入研究,結果在清朝的歷書上,也發現了“乾隆六十一年”的字樣。由此可見,“乾隆六十年”一說也絕非子虛烏有。因為在嘉慶皇帝即位之後,他為了表示對乾隆皇帝的敬愛,所以就下令仍延續乾隆年號紀年,一直到嘉慶四年乾隆駕崩之後才變更過來。後來,專家們還發現,在乾隆六十年的《軍機處奏章》中寫道,“寶泉寶源二局錢文乾隆嘉慶年號各半分鑄”,乾隆皇帝批閱“如所請行”。據此,專家們得出最終結論,原來是大臣和皇子們為了博取乾隆皇帝的歡心,於是就將乾隆和嘉慶兩種年號的錢幣各鑄了一半,因此也就有了流傳至今的乾隆六十一年乾隆寶藏銀幣。

乾隆年間也造“大洋”,這種特殊銀幣鑄好之後,直接夭折沒有發行

不可否認,乾隆寶藏的銀幣不僅獨具特色,而且外觀精美。最關鍵的是,該銀幣為印模純手工打製而成,體現了古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