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了那麼多童書繪本,你家娃兒卻不愛閱讀?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童書繪本,你家娃兒卻不愛閱讀?

對於“親子閱讀”“家庭閱讀”,我們的寶爸寶媽們,相信都不難發覺:

明明購買了那麼多的童書、繪本,並且已經帶著寶娃,引領著娃兒,閱讀了很多很多本,但娃兒還是壓根不愛閱讀.......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本文,將告訴大家一個真相: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童書繪本,你家娃兒卻不愛閱讀?

一,主流閱讀教育專家、廣大早教機構及童書出版社,為了實現最大的商業收益盈利,宣傳上其實一直都在誤導與鼓吹寶爸寶媽們,相信或認可“閱讀童書、繪本,就能夠使得孩子愛上閱讀、熱愛閱讀”。

這也導致我們能見到的、接受到的“親子閱讀”“家庭閱讀”資訊信息,大量大量充斥著這樣的“引誘性、誤導性”認知導向。於是,長期下來,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功利觀念”。

其實,在學前教育研究界領域,全球幾十年的研究中,並未明確得出“幼兒通過童書、繪本的閱讀,就能夠完全愛上閱讀,就能夠一定熱愛閱讀”的科研結論。

學術界只是傾向於認為“童書繪本的閱讀,能夠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的興趣,促進孩子的積極性”,而影響閱讀興趣、促進閱讀積極性這些【效果】,遠遠不能夠代表“愛上閱讀、熱愛閱讀”的【結果】,二者之間根本是有著巨大的差異,或差距。

主流閱讀教育專家、廣大早教機構及童書出版社,之所以反覆宣傳推廣“童書繪本使孩子愛上閱讀”觀念,實質是一種賺錢盈利的商業營銷廣告策略。這種“觀念”,並非是幼兒早期閱讀教育的科學真相與事實。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童書繪本,你家娃兒卻不愛閱讀?

二、幼兒對於童書、繪本的閱讀,它的整個過程發展,其性質本身就不能算得是:真正意義、真實狀態的“閱讀”。

什麼是閱讀?其實,從本質上講,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種交流過程,是讀者透過文字或圖畫,理解作者或編者的思想、意識和記述,並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一定自己的想法。

然而,早期幼兒在閱讀童書、繪本作品的過程中,他們作為“讀者”甚至根本不能確立與童書、繪本(作者編者)的有效交流,因為他們是不認識字符,以及勉強能夠看懂一些基本圖像。

因為對於童書、繪本的閱讀這種“天然侷限性”,也決定了幼兒早期的閱讀過程經歷。它的整體性質或意義,根本無法與我們成年人觀念中的文本閱讀、文字閱讀“等同”。

換句話來說,讀了那麼多童書繪本,你家娃兒卻不愛閱讀,本來就是一個正常不過的閱讀發展現象。

一味妄圖通過童話、繪本閱讀,實現讓自家娃兒愛上閱讀。這種早期教育的心理與觀念,只不過是寶爸寶媽自己“急功近利”的行為體現,相信終究還是會造就諸多不良後果。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童書繪本,你家娃兒卻不愛閱讀?

三、父母認定的“閱讀”,與幼兒理解的“閱讀”,實質根本不是一回事。

成年人觀念中的“閱讀”,一般指向於純文本、純文字的閱讀,這是完全不可能被早期幼兒(天才、神童除外)所能理解、領悟。

對於絕大多數的幼兒而言,圖書上的“文字”“字符”“標記”這些,更多屬於“未知的奇怪的新鮮的事物”,即便是完整清晰地認知、理解它們,幼兒的心智都需要相當一段時間,反覆地去接受、去記憶。

而父母眼裡的“不愛閱讀”行為,則包涵著更多的更高級的“內涵”。譬如“閱讀習慣”“閱讀愛好”“閱讀傾向”“閱讀積極性”這些,實質就更不能被幼兒的心智模式所能辨析了。

所以,讀了那麼多童書、繪本,你家娃兒卻“不愛閱讀”:一方面,可能是寶爸寶媽自己誤解了“幼兒不愛閱讀”這種行為,而與寶娃他本人“真實閱讀情況”關聯不大。另一方面,最大的可能則是,我們的家長抱著閱讀的急功近利心態,把一套成人閱讀觀念模式“強加”在2-6歲的娃兒身上。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童書繪本,你家娃兒卻不愛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