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美國政府發佈政令:美國全球撤僑,會有戰爭嗎?

這兩天,一則詭異的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美國國務院領事事務局通過互聯網呼籲:所有在海外的美國人儘快回國。

昨天美國政府發佈政令:美國全球撤僑,會有戰爭嗎?


這則推文說:“國務院敦促美國人不要延期回國,可能很快所有交通工具都無法使用。”推文的配圖則赫然印著:“美國公民現在應該制定回國計劃。”其中“現在”還特意大寫標粗。

二戰後,美國從來沒有發佈過全球範圍內的“撤僑”通知,更何況它的措辭還異常嚴厲、急迫。

而早在3月13日,美國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縣一家名為“伯曼律師團隊”的律師事務所,宣佈對中國發起集體訴訟,要求中國政府賠償數十億美元。理由是,中國在抗疫行動中行動緩慢、逃避問題,“雖然中國阻止了新冠病毒的早期擴散,但未能完全遏制該病毒”。

這起訴訟的原告有5個,包括4個自然人和一家公司,這4個自然人沒有人感染新冠肺炎。但仍然聲稱要索賠數十億美元。

眾所周知,歐美法系是“判例制”,一旦法院支持了“伯曼律師團隊”,將有無數的美國人、美國公司向中國索賠。

於是坊間開始出現傳言:美國全球撤僑,可能意味著美國最終會通過發動戰爭甩鍋。而美國民間的索賠聲浪,則可以給發動戰爭“做輿論準備”。

還有自媒體“用數字說話”。說在二戰裡,美軍總死亡人數40萬,在美國內戰中死亡總人數為65萬。而這次新冠肺炎帶給美國的總死亡人數,弄不好會超過二戰,甚至超過美國內戰。

美國吃了這麼大的虧,必然要報復。如果經濟索賠達不到目的,就可能發動戰爭。


還有網友總結出了以下的“規律”:

昨天美國政府發佈政令:美國全球撤僑,會有戰爭嗎?


“環球時報”4月4日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為維持美軍霸權,美海軍的專家簡·範·托爾建議中國周邊美艦實施“群體免疫”。

近日美國航母“羅斯福號”有上百名官兵感染新冠肺炎。航母的艦長給海軍高層寫信,要求4000名航母官兵撤離軍艦。由於這封信引發了廣泛關注,艦長最後被免職。

簡·範·托爾認為,羅斯福號和里根號航母,對維護美國在南海的霸權有重要意義,是遏制中國的重要力量。為了保證全天候的戰鬥能力,可以讓航母編隊的船員主動感染,獲得抗體。

由此可見,美國軍方對新冠肺炎的焦慮,和對中國的疑懼。

加入這一輪“反中”大合唱的,還有英國、印度、德國等國家的一些政客。比如英國就有一批政客,向英國政府施壓,要求禁用華為設備,理由也跟疫情掛上了鉤。

那麼,疫情是否真的會引發戰爭?中國是否會被捲入?未來全球政經走勢將如何?

我的看法是:

第一,任何人都沒有100%的把握,保證絕對不會發生戰爭。但整體而言,大國之間爆發直接軍事衝突的概率不高。

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是核大國。在核大國之間爆發全面衝突,後果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大家都有摧毀地球的能力,無非是你能摧毀N次,我只能摧毀1次,這種差別可以忽略不計。

核武時代,老大老二之間會避免直接衝突,戰爭一般通過“代理人”方式進行。即便直接對壘了,也會裝作不知道。比如當年在朝鮮戰爭期間,美國空軍飛行員清晰地聽到“志願軍空軍飛行員”用俄語對話,但美蘇雙方都不捅破。美國假裝蘇軍沒有參戰,蘇軍也默契地保持沉默和有限存在。

未來中美的博弈,大概率也是如此。

但代理人之間的戰爭,就很難說一定不會發生。比如臺灣如果跨越紅線,一定會有嚴厲的懲罰。

相信在臺灣問題上,美國也不會用盡這個難得的“劫材”。逼迫大陸動武,這張牌就將永遠失去。保持現狀,反而對美國有用、有利。

第二,國外民間因為疫情對中國的索賠,都比較扯淡,中國沒有理由、沒有責任賠償。

病毒到底來自哪裡,現在遠沒有搞清楚。種種跡象顯示,在武漢大爆發之前,美國和意大利可能已經出現。就連美國疾控中心主任都承認,去年美國的流感裡,可能就有新冠肺炎。而武漢的爆發,恰恰是在舉辦了“第七屆世界軍運會”之後。病毒是輸入的,這種可能很難排除。

更重要的是,中國通過全面封城的方式,為全球贏得了1個多月的時間。在這一個多月裡,採取了嚴格防範措施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新加坡、越南、韓國、中國臺灣等,都成功控制了疫情。

而西方國家完全浪費了這1個多月時間,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如果他們能提前加大醫療設備生產量,早一點減少社交活動,早一點戴上口罩,完全不會出現目前的大感染、大流行。如果他們的企業、國民要索賠,也應該向本國政府索賠,中國沒有理由、沒有責任賠償他們。

第三,中美在2020年的博弈會加劇,但仍然有條件維持“鬥而不破”。

疫情的確給美國帶來了百年不遇的負面影響,而且最麻煩的時候尚未到來。再加上2020年是大選年,中美不斷爆發出爭吵是必然的,無法迴避的。

中美作為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為貴。如果翻臉,中國更容易吃虧,因為我們有更多的財富掌握在美國手裡,比如我們購買了超過1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還有大量黃金儲存在紐約。

二戰以來的經濟、政治格局,都是美國主導的。而且目前美國仍然有能力維持這個格局,或者改變這個格局。中國應該採取比較務實的態度,在抗疫上多做貢獻,逐步淡化爭論,並堅決駁回不合理的“碰瓷”和無賴式的“索賠”。

特朗普也不是一個好戰總統,從他對朝鮮、伊朗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未來維持中美關係的“鬥而不破”是有條件、有基礎的。

第四,美國內部可能發生騷亂,美國拯救經濟的措施需要全面加碼,尤其是“直升機撒錢式”的救濟政策更重要。

昨天有一則消息引人注目:紐約市長表示,從即日起紐約市所有居民在全市的435所學校的外賣點,可以領取免費的一日三餐,無需提供任何證件。

這意味著,美國開始“內防騷亂”了。

疫情發展的今天,對美國的影響遠比中國大。中國製造業仍然佔據經濟的半壁江山,而美國基本上靠第三產業。而第三產業,受疫情衝擊最大。再加上美國人基本不存錢,很多家庭拿出1000美元現金都比較困難。疫情造成經濟猝死,很快就會讓美國失業者超過千萬,甚至達到三四千萬。

美國人普遍擁有槍支,不同族群之間長期存在矛盾。當沒有食物的時候,就容易爆發騷亂。疫情爆發之後很多美國人搶購槍支彈藥,就是擔心“洛杉磯暴動”重演。

特朗普已經搞了2.2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成年人每人可以領取1200美元現金。但這僅僅夠他們生活1個來月的,未來還需要直升機撒錢。如果暫時做不到,免費發放一日三餐就非常重要。否則,美國人自己就要先幹起來。

這時候,中國為美國提供抗疫物資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數量充足、價格合理、質量有保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紓解美國民間、官方積累的對華不良情緒。比如最近特朗普對華表態,就有了很大的轉變。

美國是中國製造的最大客戶,支持美國打贏抗疫戰爭,對中國經濟穩增長、保就業非常重要。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第五,全球金融市場是否見底,現在還很難說,未來或許會有劇烈波動。

我之前判斷,疫情給歐美日市場帶來的恐慌,已經基本釋放完畢。這個判斷的基礎,是全球疫情能在4月末之前“見頂”,然後逐步迴歸常態。

但現在看,不確定性仍然存在。我倒不擔心非洲和印度,雖然非洲和印度人口眾多,一旦爆發疫情會產生人道主義危機。但對全球經濟影響畢竟有限。說到底,經濟總量還是看歐美和東亞。

現在東亞基本上控制住了疫情。美國史無前例的全球大撤僑,其實是為未來全面“封國”做準備。

美國一旦“封國”,再加上內部措施到位,以美國強大的國力和檢測能力,美國在4月末控制住疫情應該問題不大。

然後是歐洲,較大概率也能在4月末之前見頂。只要這些地區不反覆,金融市場就不會有新一輪大恐慌。反而,由於熱錢氾濫,無法及時收回,到時候資產價格反而可能會“水漫金山”,出現一輪超級反彈行情。

但如果病毒突變,疫情長期化,整個2020年全球都無法摘下口罩,情況就會又不一樣了。到那時,金融市場會補跌,出現新一輪恐慌。

所以,我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